“桂北明珠”融安縣位于廣西北部,屬柳州市轄縣,北鄰三江侗族自治縣,東連永??h,東北與龍勝、臨桂二縣接壤,東南接鹿寨縣,南與柳城縣毗鄰,西與融水苗族自治縣交界。
??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融安縣位于廣西北部,地處北緯24°46′~25°34′,東經109°13′~109°47′,北回歸線以北,北溫帶以南。
地形地貌??全縣地形似腿狀,南北最大縱距89公里,東西最大橫距44.5公里。地貌分為中低山陡坡地、低山緩坡地、巖溶峰叢地、沉積平原地等類型。地勢東北高西南低,東北部屬中山、低山及丘陵地區,東南部為巖溶峰林洼地和巖溶峰叢谷地,西南部多為巖溶孤峰平原,西北部為融江河谷小平原。
氣候?? 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太陽輻射強,氣候溫和,雨水充沛。年平均氣溫19.0℃,春季為10~20℃,夏季在22℃以上,秋季為10~22℃,冬季在10℃以下。年平均雨量1942.5毫米,無霜期295天。
??
建置沿革
春秋戰國為百越地;秦末漢初、三國時代為潭中縣地;唐、宋、元、明時期稱融州;明初改州為縣;清及民國稱融縣。新中國成立后仍稱融縣,縣人民政府設在融樂鎮,屬柳州專區(治所柳州市)。1951年7月21日,融縣人民政府遷至長安鎮,仍稱融縣。1952年8月,改屬宜山專區(治所慶遠,今宜州市)。因與本省“容縣”同音,1952年9月2日廣西省人民政府下文改名融安縣。1958年6月,融安縣屬柳州專區(后更名柳州地區)。2002年9月29日,國務院對柳州地區行政區劃進行調整,撤銷柳州地區,融安縣劃歸柳州市管轄。
??
行政區劃
????轄6個鎮、6個鄉137個村民委員會、10個社區居民委員會。
6鎮、6鄉:長安鎮、浮石鎮、泗頂鎮、板欖鎮、大將鎮、大良鎮、雅瑤鄉、大坡鄉、東起鄉、沙子鄉、橋板鄉、潭頭鄉。
縣治長安鎮坐落在融江河畔,水陸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明顯,歷來是湘、黔、桂三?。▍^)交界中心區域和商品集散地,為近代廣西“四大名鎮”之一,素有“小柳州”之美稱,南距廣西最大的工業城市柳州市120公里,東離以“山水甲天下”的旅游名城桂林140多公里,美麗的融江象一條蜿蜒的彩帶穿城而過。
??
面積、人口、民族、語言
全縣總面積2900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98.03%;水域面積僅占總面積的1.97%。
全總人口32.14萬人(2012年),其中農業人口26.68萬人,非農人口5.46萬人。
民族主要有漢、壯、苗、瑤、侗等19個民族。
官方語言為柳州話(桂柳話),有一部分區域使用本地土話,俗稱“土拐話”,為當地鄉下的交流語言(如潭頭鄉、大良鎮等地),另有部分原住民使用壯話。
交通通訊
交通?? 交通便利,鐵路、公路、水路交通都十分發達。
鐵路?? 枝柳鐵路從北往南貫穿縣境4個鄉鎮,設有4個站點,在縣城設有枝柳線廣西段最大客運、貨運火車站,2009年4月1日,南寧鐵路局正式開行南寧至融安T8726/5次旅客列車,極大方便了當地群眾的出行。目前,經停融安站的列車往北可直通洛陽、襄樊、張家界、懷化、重慶、成都等城市,往南可達柳州、南寧、湛江、廣州等地,鐵路交通非常便利。
公路?? 公路209國道、20171省道貫穿縣境。全縣12個鄉鎮以及絕大部分村屯都通公路。
航運????融江航道上可達貴州從江、榕江,下可到柳州、梧州、廣州,常年可通航100-300噸級貨船。
通訊??縣內通訊發達,縣、鄉都安裝程控、移動電話,而且移動通訊在全縣范圍內實現了無縫覆蓋。
??
經濟狀況
概況??2012年,融安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現價,下同)50.83億元,增長12.5%;財政收入3.46 億元,增長16.88%;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70.65億元,增長34.3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603元,增長12.09%;農民人均純收入6494元,增長18.52%;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49.17億元,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31.51億元,貨款余額25.37億元。
農業??2012年完成農林牧漁總產值23.29億元,增長9.15%。全縣社會耕地總面積38.95萬畝,其中水田24.52萬畝,旱地14.43萬畝。人均耕地面積1.46畝,人均水田面積0.92畝,人均旱地面積0.54畝。
糧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大豆、紅薯等,經濟作物有甘蔗、羅漢果、八角、桑蠶等;果樹以金桔、沙田柚、柑、臍橙、板栗、柿子、桃等為主。蔬菜大宗產品主要有大白菜、蘿卜、頭菜、番茄、辣椒、茄子、瓜類、豆角等。??
?? 融安金桔為融安的優勢特色農產品,以量多、質優名揚中外,為目前全國最大的金桔產區。2012年,全縣金桔種植面積已達8萬畝,年產金桔6萬噸以上,其中滑皮金桔年產上萬噸。融安金桔主要有“滑皮金桔”和“普通金桔”兩種,“滑皮金桔”果皮油胞稀細下沉而光滑,外果皮薄似有蠟質,中果皮厚,肉質結構緊密,質地脆滑清甜無酸辣味,深得廣大消費者喜愛,是十多年來融安主要發展的優良品種。融安縣培育的普通金桔“融選三號”以果大、皮薄、風味濃甜、少核而作為融安的主栽品種,于1985年在全國金桔技術研究會上,獲全國評比第一名,其系列產品被列為自治區“星火”發展計劃。融安金桔還于1993、1994年獲廣西優質果品獎,1999年獲廣西優質果品評比一等獎,2003年柳州市優質柑桔評比中被評為優質果品特等獎。2004年,融安金桔生產基地通過廣西區無公害水果生產基地的認定。2005年“融安金桔”取得廣西區無公害農產品認證。2007年,“融安金桔”取得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認證。2009年,融安金桔在第六屆中國—東盟博覽會廣西農業成就展中作為精品展出。2010年,融安縣被認定為第一批廣西農業(柑桔)產業科技重點示范縣。2011年“融安金桔”獲得“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稱號,并獲得了綠色食品認證。
2012年,融安縣頭菜種植面積1.2萬畝,尤其是傳統特色產品——小洲頭菜,面積達到1.09萬畝,年產成品頭菜81萬公斤。
融安是廣西三個羅漢果產區之一,也是柳州市唯一的羅漢果主產區,北部鄉鎮的農民栽培羅漢果已有20多年的歷史,2012年產果量3740多萬個,羅漢果已成為融安縣重要的特色產品,暢銷區內外并出口國外。
林業??融安為廣西林業縣之一,2010年獲自治區授予“廣西竹木深加工基地”稱號。2012年,全縣社會木材采伐量26萬多立方米,毛竹采伐230萬根,篙竹128萬根,大雜竹107萬根,小雜竹9314噸。
工業??2012年完成全部工業總產值45.96億元,增長5.18%,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35.23億元,增長19.90%。融安縣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4家,涉及能源、冶煉、建材、醫藥、化工、絲綢、農產品加工等行業。產品種類繁多,質地優良,其中有融安仙草堂生產的抗瘧特效原料藥“青蒿素”、仙草堂牌“靈芝破壁孢子粉膠囊”和“千年舟”系列細木工板等名牌產品。
近年來,融安縣以“園區經濟”引領發展,工業園區建設速度加快,工業經濟規模、質量和效益明顯提升,企業結構逐步優化。融安縣工業園區2010年被自治區審定為A類產業園區。2012年,投資5000萬元完善工業園區基礎設施,新培育億元企業7家(廣西仙草堂制藥有限公司、融安迪森生物質能有限公司、融安縣桂華繭絲綢公司、融安縣磚瓦廠、融安三友木業有限公司、融安縣龍藤木業有限公司、融安縣興旺木業有限公司)。園區引資項目5個,總引資額6.5億元。金桔深加工項目和藤茶產品開發項目進駐園區。金鼎制絲公司新增10組生產線擴建項目,完成廠房建設和設備購置。恒裕香油公司、眾得利食品公司順利投產,園區實現工業總產值34.5億元,增長15%,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在市級下達的控制指標之內。
第三產業??近幾年來,融安縣立足區位優勢,確立了“建設大市場,搞活大流通,大力發展以商貿為主的第三產業,努力實現跨越式發展,重振‘小柳州’雄風”的戰略性發展思路,不斷優化發展環境,使三產得到長足發展。2012年,全縣商品銷售總額30.64億元,其中批發11.08億元,零售19.56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7.33億,增長17.40%,其中,批發業2.11億元,零售業14.10億元,住宿業0.11億元,餐飲業1.01億元。2012年,縣佳家用商貿公司獲中央財政“新網工程”專項資金扶持,在板欖、大將、泗頂、大良、長安(河西)、雅瑤六個鄉鎮建立日用品連鎖超市。年內完成浮石麻沙、大將大潭旅游停車場、雅瑤西古坡旅游步道和石門仙湖景區旅客服務中心等基礎設施建設。完成紅茶溝景區整體開發項目申報。石門仙湖景區被評為“國家3A級旅游景區”,西古坡景區評為“自治區三星級鄉村旅游區”,鷺鶿洲、大潭2家農家餐館獲“自治區三星級農家樂”稱號,成為自治區星級鄉村旅游景點。
個體私營經濟??2012年,全縣有個體工商戶11621戶,從業人員23786人,注冊資本13.09億元,新增個體工商戶796戶,從業人員1627人,注冊資本10.58億元;私營企業837戶,從業人員4190人,注冊資本8.45億元,新增314戶,從業人員2651人,注冊資本1.07億元;注冊登記微型企業348戶,注冊資本3458.8萬元,新注冊微型企業212戶,注冊資本2117萬元。
??
礦產資源
融安的主要礦藏有石灰石、白云石、粘土、鉛鋅、硫鐵、重晶石等,其蘊藏量為:石灰石4950萬噸以上,白云石2000萬噸,粘土1913萬噸以上,鉛鋅礦960萬噸,褐鐵礦119萬噸、硫鐵礦128萬噸。
??
水電資源??
水電資源十分豐富,有大小河流48條,密如蛛網,均屬珠江流域、西江水系、柳江支流,水能理論蘊藏量12.4萬千瓦,可開發量11.7萬千瓦。已在泗維河、浪溪河、淑姆河、融江河建成中小電站4處,總裝機容量6.17萬千瓦,年發電量已達3億多度,其中中外合資建設的裝機容量5.4萬千瓦的浮石牛崖水電站年發電量達2.6億度??h電網與全區大電網并連,電力十分充足、穩定。
??
林業資源????
融安縣林業資源豐富,全縣宜林地面積20.35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71.5%;森林總面積達23.03萬公頃,森林覆蓋率78.7%,活立木蓄積量799.43萬立方米(2009年森林資源遙感調查成果數據)。森林面積中,以杉木、松木為主的用材林面積14.1萬公頃,活立木蓄積量665.58萬立方米,分別占全縣森林總面積的61.22%和活立木總蓄積量的83.26%;以金桔、油茶、板栗、沙田柚、八角等經濟林面積1.43萬公頃。在廣袤的森林中,還生長著各種藥材,棲息著穿山甲、果子貍、娃娃魚等數10種珍貴的野生動物。
??
旅游資源
??融安縣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獨特,境內河流縱橫交錯,水質清秀靜幽,兩岸蒿竹聳立,竹木蒼翠,宛如一道天然綠色屏障。北連侗鄉三江,南接苗鄉融水,與三江、融水構起了一條民族風情特色旅游帶,其山、水、人、情構成了多層次的旅游景觀,展現出迷人的山水風光和濃郁的民族風情,吸引著眾多游客。已開發的旅游項目有:泗維河民族(苗族)風情區、西山紅茶溝森林公園、大洲度假村、大良石門仙湖景區、犀洲島南江漂流景區。此外還有極具開發價值的大坡鄉擺竹山原始森林、沙子皇宮洞等,尤其是浮石電站至縣城庫區河段,全長25公里,河面寬闊,水勢平緩,河岸風光秀麗,最適宜水上游樂和人文旅游項目開發。
泗維河風景區??位于長安鎮安寧村境內,距縣城14公里,景區有一條20多公里長的人工長湖,河水碧綠清幽、兩岸峰巒起伏、竹木蒼翠、八角飄香、風光綺麗,景色十分迷人。景區內的大袍屯是苗族同胞的聚居地,以風光秀麗、民風淳樸吸引眾多游人,特別是每年農歷正月初九苗胞傳統的“芒蒿節”,讓人流連忘返、回味無窮。相傳“芒蒿”是一種怪物,農歷正月初九這天它會在苗寨中游蕩,苗民們只有通過吹蘆笙、唱山歌、跳踩堂舞來驅趕它,同時讓它帶走一年的災難和病魔。芒蒿節就這樣一代代相傳至今。
紅茶溝森林公園??位于融安縣城西郊三公里處,是目前廣西區內距離大城市最近、交通便利的高山原始森林公園,方圓17平方公里,有原始森林、次生林及人工林2.2萬畝,主峰海拔1000米。公園里,群峰連綿、古木參天、古藤纏繞、清溪潺潺、植物豐富、鳥語花香、空氣清新,其中生長有國家一級、二級珍貴植物和動物,是一處自然環境優雅,集旅游度假、觀光考察、尋幽探奇為一體的風光旅游公園。
公園內林海茫茫,一年四季鳥語花香,有大小瀑布100多個、動植物1322種,空氣中負氧離子含量每立方厘米高達7.3萬個,是天然的“大氧吧”,氣候宜人,冬暖夏涼。春季百花盛開,夏季半山云海,秋季滿山紅葉,冬季山頂白雪,有山高路曲,林茂花香、水秀、瀑險、云麗雪美、空氣清新等特點。景區中的日出、云海蔚為壯觀,主要景觀有:雙龜戲水、情侶樹、百丈瀑、古潭瀑布、鎮山雄獅、紅茶林、杜鵑林等,是人們避暑休閑、旅游度假、森林觀光、野炊露營、采風攝影的首選之地。??
大洲生態農業旅游區????大洲生態農業旅游區,2005年12月由國家旅游局命名為“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位于大洲島上,與縣城僅一水之隔,面積約2.2平方公里,四面環水,洲頭萋萋芳草遍地,島上竹林成片、綠樹成蔭、瓜果飄香,具有得天獨厚的亞熱帶湖島自然風光,可謂一座天然秀麗、一派田園風光的伊甸園,有如一顆明珠鑲嵌在融江中。
洲上地勢平坦,土壤肥沃,耕地面積700畝,素以農業為主,是縣城的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其中以大洲頭菜、蘿卜、涼薯等土特產名揚區內外。洲上樹木蔥郁,古木參天,農舍掩映,田園風光優美,兩岸翠竹連綿,岸邊百畝天然草坪與清澈寬闊的江水組成一幅美麗的畫面。泛舟江中,碧浪迭起,猶如在畫中游。與大洲隔江相望的長安古鎮騎樓街是目前廣西規模較大、保存較為完好的騎樓街之一,游人可漫步在青石板上,懷想古鎮老街當年的繁榮。景區修建了2000多米環洲游覽步道、小廣場、游客中心、碼頭、涼亭等一批公共設施,開放大洲浮橋、千年古榕、三友亭、瓜果長廊、無公害頭菜示范園、柚子園、樟樹王等10個景點。是集農業觀光、休閑度假、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教育、培訓為一體的農業旅游園區。
大良石門仙湖景區??距縣城58公里,水質清幽,湖面寬闊平靜,是難得的水上游樂場所。景區內有奇洞,洞內鐘乳石千姿百態,冬暖夏涼,洞分上、中、下垂直排列,有通道相連,上洞寬敞明亮,形若天堂,洞內刻壁不少;中洞能容數百人,洞內有太平天國時期留下的八塊石刻,全部碑文約三千字;下洞寬敞陰暗,涼風習習,洞口上還保留著清晰完整的清咸豐、同治年間留下的摩巖詩。整個景區具雄、奇、秀、幽的特點。
南江犀洲島漂流景區??位于大坡鄉崗尾村犀洲坪,距縣城10公里,集休閑度假娛樂、生態郊野休閑、會議培訓展覽于一體,提供一個匯集吃、住、行、游、娛的生態環境。南江漂流被譽為“融安第一漂”,是融安水上漂流運動最理想之地,漂流線長約10公里,起點在大坡鄉治安村江口村附近,終于崗尾村犀牛坪,沿岸竹木成林,風景如畫。最適合漂流時間為每年5~7月,這時,水流湍急,上下落差大,游客可以感到漂流的快感和無與倫比的興奮。
長安鎮古騎樓街??長安鎮的古騎樓街是目前廣西規模最大、保存較為完好的騎樓街之一,總長約1.5公里, 雕梁畫棟的騎樓頗具有嶺南建筑風格。古騎樓街歷經百年滄桑,見證了融安百年商埠的興衰榮辱,仍較好地展現在游人面前,似在向游人敘說昔日古鎮的歷史。清清的融江自西北向東南穿城而過,幽波如鏡,風景綽約,恰似一江春水,將古鎮帶進新的輝煌。
如果要尋找長安作為名鎮的見證,也只有位于縣城河西的騎樓街了。街道并不算寬,也就是兩三丈的跨度,但兩旁的房屋獨具特色,均為磚木結構建筑,從斑剝脫離的墻體上細看,歌德式、法蘭西式、古希臘各種建筑風格的樓房或整齊或弧形排列在一起,因年代已久,有的窗臺下邊還長出了青綠的蜈蚣草和鳳尾草,好像向觀者炫耀古鎮的滄桑歲月。從外墻的浮雕圖案來追憶,當時的裝飾色彩一定很典雅輝煌。當年“華爾街”上的“廣隆”、“興記隆”“裕生”和“建成”四大天王,還有朱茂隆等四小龍和大大小小的商家店鋪比比皆是,繁華至極。
??騎樓長廊,可避風雨和日曬。每逢春節或農歷傳統節日,各家各戶扎花燈懸于騎樓,夜間彩燈通明,絢麗多姿,真是美不勝收。記得香港回歸那年,居民為慶賀這大喜的日子,家家又將彩燈懸掛在騎樓下,有的彩燈上貼著揮手致意的畫像,更顯古樸中顯現出新時代特色。
??在騎樓下唱山歌、唱戲則又成了縣城的一道亮麗風景。
融安古鎮的騎樓街,永遠散發著古樸令人而追憶的人文氣息。
目前縣政府已進行規劃,對古騎樓街進行保護性開發,恢復長安鎮騎樓街風貌,規劃面積580畝(38.7公頃),計劃將之建為獨具特色的旅游一條街。
融江河流域??秀麗的融江以其“平、直、寬、緩、清、靜”的獨特景致而倍受專家們的贊賞。特別是距縣城12公里處的下游浮石電站于2000年3月閘水后,由浮石電站至泗維河之間的水域綿延25公里,形成一個寬廣、平靜開闊的大平湖。這在柳州地區是絕無僅有的,是開展水上游樂的極佳境地。一年一度的百艘龍舟大賽就在這里舉行。
鷺鶿洲生態農業旅游區??距縣城14公里,面積1.2平方公里,是柳州市十大最美麗鄉村、融安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試點。景區四面環水,建有連片果園400多畝,素有"瓜果之鄉"的美稱。依山傍水的鷺鶿洲景區基礎設施逐漸完善,修建了石板路3100米,碼頭5個。開辟有融江風光、太平古榕、千年神龜、無公害蔬菜生態示范園、金桔園、柚子園、椪柑園等景點。進入鷺鶿洲漫步在村道上,可領略到優美的生態環境,淳樸的民風,實現人與自然零距離接觸,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讓游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石巖景區??位于沙子鄉三睦村石巖屯,距縣城約42公里,石巖景區山環水繞,楊柳依依,一年四季瓜果飄香。石巖屯的村寨依山而建,寨門樓古香古色;寨后石山中有走兵巖、燕子洞等10多個巖洞,溶洞深不可測,洞內石鐘乳、石筍千姿百態;寨前有一條河從燕子洞中流出,河水清澈見底,河面有石橋,河中有魚塘,整個景區天然地形成一幅“小橋、流水、人家”的迷人景致,讓游客們領略到別樣的江南水鄉風光,是久居喧囂城市的人們的夢里水鄉。
西古坡浪溪江休閑度假風景區??距縣城35公里,交通便利,全程柏油路直達景點。西古坡屯風景優美,村容村貌整潔干凈,生態氣息濃厚,自然風景秀麗,民風淳樸,近年來,榮獲融安縣“十大魅力鄉村”、柳州市第三屆“十大美麗鄉村”、“自治區生態能源衛生示范屯”等殊榮,是一處休閑養生旅游之地。秀麗的浪溪江繞西古坡度假村蜿蜒而過,河水清澈見底,沿岸的翠竹郁郁蔥蔥,竹林約有40畝,翠綠的竹林形成了西古坡的天然屏障,清澈的雅瑤河水從竹林旁流過,風過竹林的蕭瑟聲與潺潺水流聲交織在一起,如天籟之音。攔河壩上游水面平緩,可乘竹筏在河面盡情游弋,還可觀賞沿岸風景,觀白鷺,盛夏炎炎,穿上泳衣在攔河壩形成的瀑布中穿梭往來,享受瀑布從頭到腳沖刷的清涼,也可乘橡皮艇至攔河壩俯沖而下,感受湍急的漂流刺激,體驗在沙灘的水中打麻將,沙灘上撐上太陽傘,桌子和椅子就放在齊腳深的溪水里,腳泡在水里了?;蛘邠Q上游泳衣,時不時把身子泡在水里涼快涼快??膳菰谒餆?,打麻將、斗地主,喝茶聊天。炎熱夏日,在竹林里的卵石泡澡池和燒烤池就是避暑的樂園,玩累了可坐在木樓或者竹排上盡情享用農家飯和山野菜。??
西古坡屯是一個大果園,共種植有150多畝雜交柑。在村后的一座大山沖溝里隨處可見野生的青蛙,大山中有許多名貴的中草藥,如天南星、肺筋草、馬蹄蕨、魚腥草等。
走在西古坡的林間小道上,映入眼簾的不僅有煙雨迷離的浪溪江,古樸的堤岸亭臺,還有小溪間的磨坊,水車,田間的花兒朵朵,金桔樹上的碩果累累,淳樸的民風,錯落有致的農家‘別墅’和連綿起伏的山巒,如詩如畫。
擺竹山原始森林??位于大坡鄉福上村境內,距縣城40公里,距大坡鄉政府約20公里,最高海拔1250多米,是廣西區重點保護林區,林區總面積4萬多畝。原始森林莽莽如海,古樹參天,奇峰怪石,千姿百態,浩然壯觀,景觀奇特,兼具針葉林、闊葉林、竹林、溪流、瀑布、奇石等自然景觀。森林內生長有珍稀樹種五針松、花竹、四方竹、黑竹等,棲息著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娃娃魚、野牛、狗熊、黑葉猴等。擺竹山里最揚名的五寶,一寶即“竹海觀雪”,擺竹山腰生長著約2公里的竹林,宛如一條綠色腰帶,春天,竹筍爭相破土而出,令人贊嘆;夏天,青翠碧綠,置身其中令人心醉;秋天,竹葉茂盛,使人心曠神怡;冬天,大雪壓滿枝頭,竹子變成180度,似是向游人鞠躬。整個竹林銀裝素裹,分外妖嬈,堪稱奇景。二寶即“古松迎客”,距主峰200米的懸崖峭壁上,200多株奇形怪狀的五針松一字排開,各展英姿笑迎遠方來客。三寶即“風擺石”,其石位于峭壁上,無論人怎樣推動,它只是搖晃而不翻落。其奧妙至今無人能解釋。四寶即“娃娃魚”,溝中盛產娃娃魚(又名石墩)叫聲洪亮,猶如小孩的哭聲;五寶即“雙獅滾球”,主峰左邊是大小兩座獅峰,兩峰間有座小花臺恰似彩色繡球。從北面遠觀,兩頭雄獅爭搶繡球,加之兩峰間地勢平坦,長滿大量桔梗,秋天桔梗開滿藍色小花,雙獅似在花海中游泳。
東嶺原始森林景區??位于融安縣城北部60多公里,地處融安、三江、龍勝三縣交匯地,素有“雞鳴三縣”、“廣西九寨溝”之稱,這里山巒蒼翠、松林竹海、古木參天,溪流潺潺、瀑布飛濺,一派原始自然風光,還有娃娃魚、穿山甲等珍貴動物,集雄、險、秀、幽、奇、古于一身,是一處令人神往的人間仙境。
??板欖鎮東嶺是柳州市內最大的生態公益林保護區之一,林地面積有近7萬畝,森林覆蓋率達90%以上,有“天然氧吧”的美譽。郁郁蔥蔥、莽莽蒼蒼的參天古木挺拔生長,給您一片蔭涼;盤根錯節、造型奇特的根莖藤蔓漫山的瘋長,像搖曳的手臂攬你入懷;而那形色各異不知名的小花,就那么嬌嬌嫩嫩的開在山崖上、澗水畔、小路邊,暗香浮動,彩蝶伴舞,正是“不知名卉爭顏色,只為深山送秀姿”;待到清明時節,漫山遍野的映山紅競相開放,如同碧海中抖動的粼波,景色更是迷人,置身其中宛若世外桃源。
??東嶺最令人神醉的是那蜿蜒曲折的中寨河。山水交融,水環山而繞,山依水而立,沿溪流而下短短幾公里,匯聚了大大小小十多處瀑布和幽潭,其中又以九條瀑布和三處碧潭連接而成的“九流三窖”尤為壯觀,在此可觀“天上銀河”飛流直瀉,嬉戲泉水清。鴛鴦瀑布、“玉女梳妝”、馬尾灘瀑布、仙人潭、孔明塘、龍潭等等,每一處景致無不流傳著一個動人的故事和傳說??茨区x鴦瀑布,兩股一大一小的瀑布并間而下,比翼齊飛,可謂“兩情長相依”,羨煞多少人間鴛鴦。如果說鴛鴦瀑布過于嫵媚,馬尾灘瀑布則堪稱雄壯,溪水從半山飛瀉與突石相撞,水花四濺,激起層層水霧,氣勢磅礴而壯烈,可謂“絕壁飛泉掛白龍,一簾風送玉玲瓏”。而“三窖”或幽深不知低,或清淺現魚游,或如小家碧玉,或似大家閨秀,潭水一律清澈碧綠。蜿蜒的溪水,全都清清洌洌,那些水,靜的如處子,沉魚落雁閉月羞花;動的似脫兔,急湍似箭奔流不息。若掬一洌而飲,則清甜可口,全身澈涼。到了石門你恐怕要驚嘆于老天的鬼斧神工,一條百米長的河道,兩岸陡直的山壁像鑿過一樣,盡頭又是一座山壁門一樣攔去去路,據說溪水一轉流入了一個偌大的山洞,至于最后會流到那里,誰也不知道了?!坝紊接鲇昃案怼?,若值盛夏陰陰雨之際,云霧在山間繚繞,瀑布垂掛于崖畔之間,若驚雷轟鳴,時隱時現,林木蔭翳、清溪深潭,虹橋臥波,瀑流千尺,構成一幅絕妙的山水畫。
??走進東嶺,如探尋伊人的處子之地,在空山幽谷攀巖爬壁、瀑前溪畔上踏出新的足跡,每走一步都會有不同的驚喜。且不說那飛瀑、碧潭、溪流,就河岸邊那惟妙惟肖的卵石、造型奇特的根雕、水面上艷紅的幾葉花瓣落葉,就足以讓您目光流連,頓生感悟;而森林深處的神秘而久遠的喬木化石群,又把你帶入遠古的夢境,娃娃魚、穿山甲、山雞、野兔、烏龜及各種鳥類、魚蟲等數珍稀動植物與你為伴,讓你身處空谷而不孤寂,蟲鳴啾啾、鳥語呢喃,可謂“野徑飛花蝶伴舞,清泉瀉玉鳥和聲”。
走進集雄、險、秀、幽、奇、古一身的神秘東嶺、風情瑤寨,在周末閑暇時,與親朋好友到此小憩二三日,洗去城市的煩躁與塵喧,讓您流連忘返,興致而歸。
南朝古墓群??融安縣發現及發掘的古墓葬中都是以南朝古墓為主。1979年至1997年間自治區文物工作隊、區博物館、地市文博部門先后在融安縣大巷鄉的安寧村、木樟村,大樂鄉的紅衛村、東圩村,浮石鎮的泉頭村等地發掘了十座南朝古墓。有土坑墓、磚室墓,出土器物非常豐富,有十二乳足瓷硯、滑石買地券、滑石俑、滑石杯、滑石豬、瓷碗、雞首壺、陶罐等器物,其中,滑石俑有的雕刻精美、線條細膩、面目清秀、衣紋自然,有的刀法粗簡,線條流暢,有的肌肉豐滿、神態端莊;滑石豬:形如現在的家豬,嘴微翹,四肢粗壯,有的個體扁長,形象逼真,制作精致?,F館藏文物中有36件國家二級文物和58件國家三級文物,當中大部分是從南朝古墓中發掘而得,館藏品位排列柳州市各縣及來賓市各縣之首位。在廣西南朝古墓中很有它的代表性和濃厚的地方特色,對當地的歷史、文化有著重要的研究價值。由于以往清理發掘的南朝古墓后都是全部回填,這樣很少有人目睹過南朝墓的結構及其悠久歷史韻味,人們卻無法領略到距今一千五百年前南朝風土人情及其喪葬習俗,更無法觀賞到那獨到墓室砌筑藝術和豐富多彩的花紋墓磚。鑒于這些原因以及九龍南朝墓固有的濃厚地方特色和獨具南方特色的墓室結構,墓址的基本完整和優越的地理環境位置,區博物館、市博物館專家的建議:在浮石九龍原發掘遺址建設一個南朝墓文物陳列館。
??
名優特產
融安縣著名的土特產有:金桔、羅漢果、板栗、沙田柚、香菇、木耳、竹筍、小洲頭菜、茶油、竹木制品等,其中金桔、羅漢果、香菇、竹筍、竹木制品是歷年大宗林果產品。融安大部分鄉鎮在山區,林區盛產香菇、木耳、冬筍、苦蕨等味道鮮美的野菜,這些營養豐富、品味純正的綠色食品深受廣大消費者的歡迎。
融安金桔?? 融安地處廣西北部,山多地廣,雨量充沛,非常適合發展柑橘類水果生產,是全國金桔主要產區之一。在全國金桔產區的五省六縣中,融安金桔的面積、產量、品質均列首位,并且逐漸形成品牌,曾多次進京被指定用于接待外賓,遠銷到了越南、泰國、俄羅斯和韓國、朝鮮等國家,融安因此享有“中國金桔之鄉”的盛名。融安金桔色澤金黃,果質好,味道清甜,口碑很好,尤其是融安“滑皮金桔”以皮脆、味甘、汁多著稱,是金桔中的極品。
融安羅漢果出自大山,產量大、果質好,清純甜美,可泡茶,潤心脾;可入藥,治咳嗽,功效好。
??融安“小洲頭菜”味香肉脆,味道獨特,且物美價廉,暢銷區內外,倍受消費者青睞。
融安竹涼席由于其竹質優良,工藝精美,已遠銷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享譽海內外。并且,融安的竹涼席廠家已出國發展,在越南、泰國等國辦廠。
??
特色美食
網油燒炙??是融安久負盛名的傳統風味特色美食之一,味香爽口,筵席上的佳肴,迄今已有200多年歷史。外貌似油炸丸子,呈褐色,油亮。瘦豬肉、豬肝、蔥白、冬筍等制成肉餡,用一層豬網油包住,經炭火炙烤或油爆過后香脆可口,色香味形俱美。每逢春節當地百姓也自己動手包燒炙。平時配以濾粉食用。
濾粉??米制而成,將特制的米漿通過濾瓢(底穿濾孔)濾入沸水鍋內,煮成圓形粉條,故名濾粉。加上碎肉、香油、鹵水、蔥、頭菜、豆角、花生末、芝麻等調料即成,若再佐以燒炙,味道更佳。其特點:嫩滑、爽脆、香甜、味鮮,可煮、炒或涼拌食之。外地游客到融安,都以品嘗濾粉為快。
滑滑粉?? 米制而成,因粉質細嫩脆滑而得名。蒸粉前將蒸盆抹干水,刷上油,放入特制的米漿,或再加入碎肉、豬雜或蛋等,置沸水鍋上的蒸架中蒸制,蒸熟后成透明狀,刮成卷條入碗,加入香油、鹵汁、碎肉、頭菜、豆角、蔥、花生末等調料即成。如配上紅燒豬腳、燒灸,色香味更佳。許多游客慕名前來融安品嘗滑滑粉的美味。
油蛋????融安盛產茶油,用茶油制成的小吃也相當的豐富,油蛋便是其中的一種。顧名思義,“油蛋”乃是用油炸成,其形狀跟蛋一樣的圓,迄今已有300多年歷史。油蛋用糯米粉加糖揉成面團狀,取雞蛋大小的糯粉團,也有在糯粉團內包入由小赤豆煮爛拌糖制成的餡料,在芝麻堆里滾粘上芝麻,油炸即成。
融安油茶??融安油茶色、香、味俱全,是人見人愛的地方風味小吃。打油茶本源于侗族,融安北部鄉鎮與侗族鄰居,受到影響也喜歡打油茶,因為打油茶所需的材料都是融安的特產,人們就地取材,故名融安油茶。吃油茶既可充饑、開胃生津、又能祛邪去濕、有清火的作用,這是民間愛上油茶的原因。每到節日或農閑或有客人到來,打打油茶吃,是一常事。大家邊吃油茶邊閑談,勞逸結合,同時也是款待客人的時尚佳品。
打油茶簡單的做法就是炒茶葉煮成茶水,也有用炒粳米與炒茶葉煮成茶水,加小許食鹽,碗內放油茶米(糯米飯晾成的陰米用茶油炸過就是油茶米)等佐料即可食用?,F在的融安油茶佐料豐富,特別講究葷素搭配,葷料有瘦豬肉、豬雜等,素料除油茶米外,還有油炸花生、油果、生蔥、飯豆、豆角、包生菜、菜芽、苦蕨等。
打油茶用的茶葉也有講究,最好用大葉茶,這種茶葉是專門茶葉,煮出來的茶水香味濃醇。也有人喜歡用藤茶。
吃油茶時,先將油茶米放入碗中,再泡茶水,佐料任客人隨意挑選,喜歡哪樣,就挑那樣。過去有“茶三酒四”的規矩,如今隨意了,吃多少碗隨客人自便,吃夠為止。
百花冬菇??冬菇是融安土特產,被稱為山珍食用菌之一,酒席常備之物。鮮瘦豬肉、蝦米、冬筍、馬蹄、蔥白等制成肉餡,放入泡脹剪去腳的冬菇里,用蒸籠蒸熟,加入上湯即成。特點:食之不膩,爽脆清香,味鮮可口,常食冬菇益氣祛風。
酥皮扣肉??筵席上的主菜之一。酥皮扣肉有兩種:一是長香芋酥皮扣,一是粉葛酥皮扣,其調味調料不同,風味各異。
香芋酥皮扣肉色澤金黃,皮脆肉爛,清香味美可口,食之不膩。做法:五花肉入湯鍋煮至八成熟,放入油鍋炸至皮似金黃,撈入清水中泡軟,切成片,加腐乳、醬油、白糖、酸醋、味精、蒜蓉等佐料腌好。檳榔芋削皮,切成片,油炸至爽脆,撈起濾干。將一片芋頭扣一片豬肉,逐片排好裝入扣碗,上蒸籠用火蒸,起出覆上湯碟,加湯撤蔥即成。
粉葛酥皮扣肉做法如上述,只是用粉葛根代替檳榔芋,粉葛根不用過油鍋,水煮過心,撈起用刀切片,扣以豬肉片裝碗蒸熟。
芙蓉酥??原稱“雜錦芙蓉”,是融安久負盛名的佳肴,筵席中的主菜之一,一般家庭每辦紅白喜事、逢年過節,芙蓉酥是必做的一道主菜。特點:香酥爽口、油而不膩、風味獨特。這道菜肴以精肉、香菇等10多種葷素蔬菜為原料,加以生粉、雞蛋等佐料攪拌均勻后在案板上鋪成厚度均勻的餅狀,再切成大小一致的方塊,放入油鍋煎炸而成。成品色澤金黃、外酥里嫩,入口后唇齒留香,酥脆可口,200多年來一直備受人們喜愛而雄踞各類宴席首位。
水糕??制作方法較為簡單,用米加水磨成糊狀,然后加糖蒸制??诟袠O佳,當地人都是從小吃著長大。易做但是不易做好。如果還能找到就只能在每天早上7點前在河西老市場才能找到。??
????油糕??制作方式跟水糕類似,用米加水磨成糊狀,加入當地的檳榔芋頭,蒸制。蒸制好后,用當地的小洲頭菜(一種咸菜)、蔥、碎花生放置在油糕上方,即可入食,口感相當好。
??
民間藝術
令令樂??這是明末清初年間在桂北地流傳的一種民間藝術,它的曲調簡單,用唱的形式來敘述故事或事件過程,伴以樂器。表演者手執打拍節用的兩片竹板或小鏘鏘等,唱完一小節敲一下,唱打結合。令令樂屬曲藝種類,坐唱,無動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多為盲人賣藝者表演,或街頭賣藝,或被人請進家演唱。新中國成立后主要歌唱新人新事新風尚。
漁鼓????又名唱道情,以唱為主,夾有道白,伴以樂具(漁鼓),表演者把故事、事件過程說唱清楚,讓人知道,唱拍結合,非常動聽,別有趣味。流傳的時間與令令樂相同,演唱者大多數亦是盲藝人,曲調與桂林漁鼓不大相同,也許是流派問題,或是街頭賣藝,或演唱大本頭,連唱幾夜。漁鼓屬曲藝種類,坐唱,無動作。
彩調??彩調在廣西最為盛行,是廣西特色的劇種之一,簡單易學,唱詞通俗易懂,演出程序簡單,生活氣息濃厚,服裝道具簡便,只要二胡、鑼、鼓行,簡單化妝即可演出,是群眾喜聞樂見的一種戲劇。彩調是民國4年(1915年)傳入縣內,現已流行縣境各地,幾乎每個鄉鎮都有彩調表演隊伍,長安鎮每條街都有彩調隊伍,逢年過節,每個十字街頭都搭臺唱彩調,十分活躍,直至今天。
長安文場??長安文場與桂林文場大同小異,但流派不同,風格各異,至今已有150年歷史,原是江浙民間小調衍變而成,通過職業或半職業藝人的多年演唱,不化裝,使之成了有獨特風格的長安文場,已往都是坐唱,無動作,一個多角,屬曲藝種類。新中國成立后,長安鎮老藝人們將文場搬上舞臺,掛牌演出文場劇。此后,縣又連續創作了三個大型文場劇,在地區獲獎,文場演唱在自治區亦獲過獎。因年輕人對戲曲缺乏興趣,加上文場詞深藝高,難以學成,現僅為三五老者作為業余消遣而唱,由于傳承人年齡已大,后繼乏人,這種藝術形式瀕臨失傳。2008年,經自治區人民政府批準,確定為第一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
山歌??其主要特點是“比”,靠比來襯托事物或情感。以七字為一句,四句為一首,第一、二、四句末尾一字同一韻,第三句可不同韻。歌種有官腔(漢語)、土拐腔、柳江腔、上河腔、六甲腔、貝江腔、過山浪(東邊山腔)、侗腔、壯腔、苗腔等。表演形式有獨唱、對唱和聯唱。尤其是擂臺賽,一問一答,非常吸引觀眾。內容極為豐富,有生活、文化科學、生產、歷史、天文地理等。農歷三月三為板欖等地的歌節,有本地歌手與外地歌手對歌,聽眾達余人。閑暇時節,長安還有自由歌會,歌手云集對歌。
??錢牌??又稱壓牌,演員1至3人不限,表演時手握一串錢棒,邊打邊唱。流傳于長安、浮石、板欖一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打錢牌者均為討錢要飯的人。新中國成立后,錢牌內容多為歌唱新生活,道具也作了美化?,F在,已經成為文藝活動的一種形式,表演者可兩人以上至十人以下。重大節日之際,時有表演。
牌燈??流傳于全縣的一種傳統游藝,也叫“耍牌燈”,清道光19年(1839年)從外地傳入,在民國年間長安鎮最為風行,每條街都有隊伍。牌燈源于牌九,依照牌九“洗牌”、“出牌”、“胡牌”、“散牌”的程序,展開牌燈活動。牌燈的制作以竹、木、玻璃、鐵絲等為原料,用彩花、小銅鈴、蠟燭、五色紙等裝飾成一個個彩方燈,一盞燈系在一根彩色把柄上端。一個牌燈隊一般是21盞彩方燈,由21人執燈表演。表演者須身著彩衣,頭系花巾,腰扎綢帶,分兩行而行。前面一人領路,以哨音指揮行動。表演者按哨音的節奏,以輕快的步伐盤旋而進,隨著哨音變換隊形,隊形有“仙子游龍”、“巧串花”、“三朵蓮”、“倒連環”等,因為是燈類,在夜間表演時尤為壯觀,燈內燭光透射,五光十色,令人眼花繚亂。
旱龍船??流傳于長安、浮石一帶。扎一只龍頭,表演時,四人抬著龍頭在前面走,其中前面兩人著鬼臉,頭戴紙帽扎紅頭巾,以示驅邪;龍頭后跟兩行隊伍,每行十個男子,每人執一把木槳,最后是一名舵手,執一把長槳,在鑼鼓的伴奏下,龍頭引路,龍身作搖槳動作前進,有如一條活龍在游蕩。80年代后,用兩條綢帶作船身,“船肚”是空的,“船肚”內由20名女子順著綢帶分兩行,把綢帶固定在腰上,每人手執一木槳,龍頭前面兩人不畫鬼臉,其余與過去大致相同。一般在重大喜慶之日進行。
腰鼓??由解放軍文工團于解放初傳入。隊伍分兩列,男女各一列,每列8~12人,隊員頭扎彩巾,身著一色彩服,男綠女紅。腰鼓上系一條彩帶,掛于隊員腰中,隊員兩手各執鼓槌,交替擊奏,并伴有舞蹈動作。指揮者手執金鈸一對,擊鈸指揮。
秧歌舞??由解放軍文工團于解放初傳入。表演者輕化淡妝,著統一彩服,腰系彩帶,手執彩帶尾,揮舞彩帶,在樂聲伴奏下,跳躍前進。表演時,分兩行排列,每列10~12人,一般是女為一列,男為一列,也有混合編隊。
抬龕??又稱抬角。“角”指專業演員扮演的角色,以人抬木板一塊,或以三輪車、汽車為交通工具,上面坐著“角兒”,穿著戲服,沿街游行。一般在重大節日進行。
舞龍??融安的“龍”有兩種,一是明龍,用紙或布糊成,有的龍肚內有燈,多為城鎮人所舞;二是草把龍,用稻草捆扎而成,龍身上插有點燃的香,多為農村人所舞。明龍、草把龍的結構一般為9節,明龍以布帶、草把龍以繩索把各節連結為一體,外加一個龍寶。表演時,一人手執一節,在鑼鼓的伴奏下,隨著龍寶左右翻滾向前蠕動。舞龍一般在元宵節進行,喜慶之日亦有舞龍。民間有規定:明龍不準敬炮(歡迎炮),以防燒壞龍被,草把龍則歡迎敬炮,放炮越多越好;草把龍尊于明龍,如相遇,明龍要讓草把龍先走;凡是龍入村(戶)時,都要在寨口(戶前)擺花紅、唱龍歌。龍歌的內容,寨(戶)主唱的是謙遜歌,舞龍人唱的是慶賀歌。舞龍人唱一首,寨(戶)主還一首,并把花紅臺向內移一步,直至移到寨(戶)內,舞龍人領取了封包,寨(戶)主才招待舞龍人休息,吃油茶或宵夜。
舞獅??融安的“獅”有武獅、文獅兩種。獅頭均為紙漿經模具壓榨烤焙而成,大若籮筐。武獅身用黃布制作稱為獅被,獅被與獅身的連接處(獅頸)飾以多層犬牙狀的小彩布;文獅除用布作獅被外,獅被上面還用麻絲將獅身全部(有的只在頸部)裝飾起來。民間規定:武獅可燒炮,文獅不能燒炮,以免燒壞獅被。表演時有單獅、雙獅、多獅出場。獅子在大臉(羅漢)、小臉(猴子)的戲弄與樂器的伴奏下,前后翻跳。在門前或村前地坪表演跳臺桌、砌人堆(疊羅漢)、取紅包等。以取紅包最引人注目,主人在一二丈高的地方懸掛一個大紅封包及菜葉,舞獅隊砌人堆由一扮小臉者爬上頂端去取,或豎條竹桿爬上去取,動作靈敏、驚險,取到紅包須迅速往下滑,否則難以抵擋鞭炮襲擊。舞獅活動在元宵節或喜慶之日進行。
??
節慶活動
融安縣民間節慶繁多,大體一年之中,大節以十數,小節以百計,世人有“四季皆聚慶,無月不過節”的俗諺。節慶的形式和內容多姿多彩,地方特色濃溢,民族特點鮮明,是融安各族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節慶有新舊之分。舊節以農歷為紀,通稱為傳統節日,其淵源久遠,歷經數百上千年演化,傳承至今;新節以公歷為紀,辛亥革命后特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逐漸興起,約定俗成。統而觀之,鄉村群眾以傳統節日為重,新節為次;城市群眾則對部分傳統節日有淡化之勢,新節的地位逐漸上升。
融安節慶有祭祀、時令、交游、紀慶等節會之別,涉及生產、生活、宗教、民族歷史等方面的內容,或娛人,或娛祖,或娛神,或三者兼而有之。其中有的節慶為融安縣各民族所共有,有的節慶則為某個民族所特有。建國以前,不少傳統節日具有濃厚的迷信色彩,其祭鬼祭神儀式冗雜,或請僧道作法,或請巫師念咒。殺牛殺豬以十數,擺席設宴以百計,糜費巨大。新中國成立后節日中的娛人成分得以繼承和發展。至70年代末,娛神娛鬼和糜費之風曾一度收斂或趨弱,80年代以來又有回潮。但就總體而言,當今的許多傳統節日,多姿多彩的歌舞文體活動已經成為節日的主題,既保留濃厚的民族傳統,又有鮮明的社會主義新的時代內容。
各民族共同的傳統節日
融安縣許多傳統節日,或源于漢族,或源于某個少數民族,或同源于幾個民族,但經千百年來各族之間的兼收并容,已經成為各個民族所共有。這些共同的節日,集融安縣各族節俗之大成。其中既有漢族之俗,又存少數民族之風,前人稱此為“同不盡同,異不盡異”,“是壯、瑤、侗之節而類漢,是漢族之節而似壯、瑤、侗”,具有濃厚的融安特色。
????春節??是融安各族人民一年中最隆重的傳統節日。民國前單行農歷,稱為“元旦”,或稱“元日”、“元辰”、“元朔”、“新正”等。民國元年(1912年)改行公歷,以公歷1月1日稱“元旦”,而將農歷的“元旦”改稱春節。春節起源于夏代,原為漢民族的傳統節日。秦漢后傳入廣西,逐漸成為融安各族人民的共同節日。但由于民族歷史、地理、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差異,各民族的春節又各具特點。
春節(過年)是一年中最為隆重、歷時最長的節慶,從除夕到正月的初七才算過完年節。過年的準備工作有育騸雞,即在每年的九、十月即讓閹雞匠把就家中養的公雞閹了,到十一、二月把雞關起來催肥,留到過年時宰殺或作禮物之用。此外還臘臘肉、做豆腐、大掃除等。節日活動多是以家庭為單位進行,主要是祭祖敬神。除夕這天吃過早飯之后,即選最肥的騸雞、鴨宰殺,為敬神做準備,家中無雞或鴨時則以蛋代替,和豬肉一起叫“敬三牲”,此外還有糖餅和水果等供品,準備妥當后依次供天(在房前院內)、家龕、欄門、土地公,家中有小孩的還供床頭,有一部分人還就近到已故的父母親墳前祭祀一番,祭祀之后即放一掛鞭炮。之后即舉行一年中最豐盛的家宴,家宴中各種菜都多備一些,以至吃不完喻意連年豐裕足食。家宴之后,小孩在戶外戲玩放鞭炮。大人則張羅著炸“油蛋”,“油蛋”是用糯米磨漿后瀝干和糖揉勻捏成像蛋的圓粑,于油鍋中炸成紫紅色,喻意生活圓滿紅火,是親人“走年”訪親互贈的小禮物,也是用于招待前來串門的鄰居的點心。天黑后家龕上點亮油燈,炸得油蛋粑即先給神祖供上一碗,全家人都不去睡覺,通宵達旦不眠,熬至除夕,謂之“守歲?!焙⒆觽円膊辉敢夥艞壸顨g樂的時刻去睡覺,期待大人們蒸煮煎炸過年食品,發壓歲錢,以度除夕夜。到了零點家家鳴放鞭炮辭舊迎新,壯族以雞啼或零時作為新年的開端。屆時,各家鳴放鞭炮、煙花,以爭得先響頭炮為榮。臨去睡時,火塘里的火要弄得很旺(通常是放兩個木根墩子)讓火一直保留到初一早上,喻意煙火不斷。
初一天方亮,家中大人就挑上水桶,帶上香、紙錢、硬幣到井泉邊買新水。即到平時取水的井或泉,燒香磕頭,燒紙前后將一枚硬幣拋于水中,向井神買新水,回家后,家人每人喝上一口新水,在新的一年里便會身強體壯,萬事順意。天大亮后,即向祖宗神位敬茶,以后每天早上都要燒香敬茶直至初七。初一這天傍晚,黃、覃等家族還要向祖宗供奉雞、肉等供品,雞須在除夕這天宰殺好,洗凈,留到初一來敬神,因初一這天不宜殺生,而羅姓家族這天則只燒香敬茶水,這天只吃上年留下的“壓年飯”,過去在初一這天還忌吃肉,據說是為了紀念羅家祖上一位終生吃齋的先人。初一這天,一般不出門訪客會友,不講不吉利的話,家中主婦一般都這天蒸“糖糕”,寄望新的一年生活像糖一樣甜蜜。以前在良老村一帶,初一這天村內的小孩會三五成群,挨家挨戶的拜年,主人會將事先準備的糖果分發給他們,有的孩童還背上自己的弟弟一起去,發糖時叫著“我的兩份”,領了糖的孩子們其樂融融。
大年初二這天,上年剛結婚的男子會和妻子帶上禮品到岳父家拜年,通稱“做郎崽”。妻子的父母,分了家的兄弟以及叔、伯等家族內的近親一家一份年禮,禮品一般是一“吊”臘肉(約三斤)和一只騸雞,謂之“雙禮”,外加一些糖果和一個紅包。這天晚上由岳父家備上好酒好菜,請家族中得到禮品的戶主前來同“郎崽”會餐,之后的幾天,則由家族中其他家庭早晚分別設宴款待,叫“請郎崽”,每家都請過之后,每家會回贈一個“擔子”(用籮筐裝六七十斤稻谷)做回禮,有的還贈一身布(夠做一件衣服的布)。以后回娘家“走年”,多只是妻子和兒女帶上禮品回家拜年,年禮也只限于送給相對親近的。初二這天各家都用雞、肉祭祀祖宗。
在初七這天用酒肉祭過神祖之后即為過年結束。
元宵節??該節也叫“糍節”,父母須送糍給已出嫁的女兒,干父母也須送糍給干子女,有時會提前送幾斤糯米,讓其自己加工。做“糍”一般是在元宵節前一兩天就做了,每家都做幾十斤,有的曾做過一百多斤。做糍的方法,是將浸泡過的糯米蒸熟后,乘熱倒于專用的槽中搗爛,然后捏成碗口大的扁平圓粑,作為禮物送時常做成盤子那么大,叫“太糍”。白白的糍活像天上的月亮,因而也有人稱其為“月亮粑”。糍除了熱吃送禮,余下的晾干后放于缸中用清水浸泡,經常換水,吃時拿出煎或烤軟后加糖食用,元宵節這天須用九各個小糍和酒肉來供奉神龕,然后舉行豐盛的家宴,祭過神龕的九個小糍,只能煮來吃,忌年煎或烤。
??春社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融安各族盛行社節。社日有春社和秋社之分。春秋兩社的具體日期,大體,以立春后的第五個戊日為春社,立秋后的第五個戊日為秋社。社日活動,以在社壇舉行祭祀和聚社會飲為主要內容。民間有“春祈秋報”的說法。春祈指春社祈禱社王保佑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人畜平安,秋報指秋社慶祝豐收并酬謝社王的恩德。春秋兩社的祭祀方式基本相同。
壯族社節通稱為“吃社”或“祭社”。據《宋史?太宗本紀》記載:凡祭社,以木竹制作刀、槍、斧、鏈各數件置于社前,說是給社神添置武器。新嫁女子,必攜夫婿回娘家拜社,否則認為將來夫妻聾聵。新生男孩由舅父帶至社前命名,新生女孩則于社前穿耳戴環。散齋時搶“花紙”(用各色紙剪成牛馬豬羊,花鳥蟲魚之類),以搶得多者為有福氣。社日壯區農村多制作黃花糯飯、糯米或玉米糍粑,糍粑須于天亮前吃掉,認為可以封住鳥嘴鳥眼,使其不能危害莊稼。
舊時漢族城鄉均立有社壇。社有社頭,由各村街群眾推舉或輪流擔任,其職責是籌辦祭社事宜。每年各村街人戶輪流或雇人喂養大豬一至數頭,專供社日宰殺祭社之用,名為“社豬”。社日,男女老幼聚集社壇處會餐,男女盡醉而歸,名為“吃社酒”。餐后將剩下的豬肉均分給各戶.名為“分社肉”。有的村街于社日請戲班演出助興,名為“唱社戲”。春社日,凡新嫁女子必備米、蕉葉糍、艾糍返回娘家祭社,名為“送社飯”或“接社”。有新喪的人家,要在社日前到新墳哭拜,名為“攔社”或“簽社”。俗語言:“二月要簽社。不簽社野狗扯?!?/span>
新中國成立后,城鄉社廟多數已拆除,1958年后春秋祭社已經消失,及至80年代,農村社壇又漸出現,祭社之風又起。
清明節??各家在這天進行掃墓,掃墓時,通常會帶上“黃花飯”(用一和叫“黃花樹”的花于開水中燙一下,再加入糯米煮成)和酒肉到墓前祭祀,同時將墳上和周邊的雜草除凈,還在墳頭添上幾鏟新土,然后插上一根樹枝,掛上用“紗紙”剪成條狀的紙束,有的還在墳的上恰方壓一些“紙錢”,掃墓在本地稱為“掛紙”。清明節這天如果沒空給所有祖墳都掛上紙的,則至少要就近給一兩個墓“掛紙”,叫做“開墓門”,過后在立夏節前的任一天,再為其它祖墳都掛上紙。對于出嫁后的女兒,父親或母親已去世的,會在清明節后一個月內回娘家給爹或媽掛紙,如父母都健在,則不須回家掛紙做清明。清明節或節后一個月之內,有時還辦清明會,規模有本支系家族,也有本村家族或本姓幾個村落同族全參加的,過去有些富有的家族還特地劃出“清明田”,租金專用于清明會開支,近些年多為集資舉辦、資金由參加者按人頭出,每人從幾元到幾十元不等。辦清明會時,即在約定的日子會集給祖墳“掛紙”祭祀,然后會餐。目的是緬懷先輩和增進家族成員之間的感情。
端午節??在節日前一兩天,即家家包粽子,該節,已出嫁的女兒會送上兩把面條或米線給父母,父母當送粽子給成了家的女兒,在節日這天采菖蒲、制雄黃酒(即用菖蒲根切片,置于碗中加少許雄黃和一些酒),祭過祖宗之后即在香壇、門邊各插上一根菖蒲、艾,雄黃酒則在家人特別是小孩的額頭和雙腳都擦上一些,余下的就酒在房屋的四周,五月當地人稱之為“苦月”意思為不吉利的月份,各種喜事都盡量避開該月舉行。插菖蒲、艾就是為了驅邪,擦和灑雄黃酒也是為了避邪防毒蟲叮咬或進宅。
中元節??該節被看成僅次于過年的大節日,有些家族在七月初六這天下午,即殺雞、宰鴨,敬奉家龕,接“祖宗”回家,而有些家族則到七月十三日才接“祖宗”回家,之后每天都供祖先,直至七月十四送祖宗止。接 “祖宗”回家當日供過家龕,一家人吃豐盛的家宴,對于出嫁多年父母過世了的女子,會在該節日帶些禮品和香紙回家“燒紙”。七月十四日這天早上,焚香擺供品,即取來空炭盆或舊的菜鍋來燒紙錢鍋內先放一把草繩,說是讓“祖宗”用來捆錢,平時祭祀結束前只燒幾張紙錢,而該節則盡量多燒紙錢,過去一些記性好的老人,還一邊叫各代祖宗的名號,喚其前來取錢,燒完紙錢,吃過早飯,用芋葉將紙錢灰包成兩包,綁在細木棍的兩頭,上面各插用紙錢和香頭做成的:“傘”和一根點著的香,將其擔到溪或河邊讓其順水飄流,謂之“送祖先”。
中秋節??該節出嫁后的女子,在節日前都要送月餅給娘家的親人,如父母和分了家的弟兄等。過去叫送一斤餅,如今則叫一包(有五個)餅。節日這天祭過家龕之后舉行家宴,在月亮升起后,一些人尤其是小孩愛用幾個月餅來“敬”月亮。
重陽節??通常稱做“九月九”,剛認干父母的孩子會在這天帶上雞鴨等禮品到干父母家“取飯”(因干父母會回贈滿籃子的糯米飯而得名)是認干親的一道程序,此后,彼此才像其他親人一樣相互往來。在節日這天,人們習慣蒸糯米飯來釀甜酒,通常會舀上滿碗糯米飯,用一種(壯話)叫“發子”的植物果子(比黃豆略大紫黑色)將飯染成紫紅色,與其它供品一同敬奉“祖先”。該節有一些人家還習慣做少量的糍。
融安有“九月九,家家釀甜酒”的民諺,重陽的甜酒堪稱佳釀。每年重陽日,選用當地特產的優質糯米,經浸泡蒸熟拌以酒曲,裝壇密封,經五至六個月后才開壇飲用。也有將酒壇子埋地下二三年者,出壇時,酒糟全部溶化,酒色橙黃,香氣醇厚,甜似蜜糖。若飲客貪杯,后勁很足,必醉無疑,故民間冠以“見風倒”或“席上倒”的名稱,是春節、重陽節待客的佳品。
新節日
??元旦????公歷元月一日,遵照國務院規定,各單位廠礦學校放假一天??h領導發表電視講話,慰問全縣人民。各單位組織游園活動,召開座談會,回顧一年的歷程,總結成績,表彰先進。
??三八國際婦女節??1990年后,縣里每年組織三八節文藝大游行,召開婦女大會,表彰雙學雙比模范和三八紅旗手,評選五好家庭,好媳婦,好婆婆,計劃生育先進人物。
??植樹節????1979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定每年3月12日為植樹節。1990年后,縣人民政府每年都組織到縣城附近、鄉鎮植樹造林,種植松樹,打造百里綠化帶和百里水果長廊。到融江兩岸種植竹木,保護母親河。
??五一國際勞動節??每年五一國際勞動節期間,縣、鄉黨委政府將評選勞動模范,先進工作者,向上級推薦勞動模范和五一獎章??獲得者人選??h鄉領導還深入生產一線,慰問堅守崗位的勞動者??h總工會各單位各部門工會組織還舉辦多種文體活動,讓勞動者歡度節日。1999年又設五一黃金周,假期共七天,方便大家外出旅游。2009年后只、設假期一天。
??五四青年節??1990年后,各中學都舉辦以校為單位的慶?;顒?,開紀念慶祝會,講五四青年光榮傳統,中學團組織還舉行新團員入團儀式。學校還舉辦文藝晚會,大合唱比賽,球賽,演講比賽等。機關部隊團組織也舉辦類似活動。
六一兒童節??1990年后,縣里成立婦女兒童保護委員會,六一這天分別到縣城鄉鎮和邊遠山區小學慰問兒童,送去各種兒童書籍玩具和慰問品慰問金。各商家也有部分商品優惠兒童。兒童家長帶兒童去游玩。各小學校也舉辦各種兒童喜歡的文藝會演。
七一建黨節??1991年七月一日適逢建黨七十周年,縣直及各鄉鎮黨組織隆重舉行慶祝會,報告會,演講比賽,歌舞晚會,黨的知識競賽等活動。每年七月一日,縣鄉都舉行黨員大會,回顧黨的歷史表彰優秀黨員和黨的干部,集體舉行新黨員入黨宣誓。慰問老黨員和特困黨員。
??八一建軍節??1990年后,八一建軍節期間,縣領導分別帶隊去縣人民武裝部,武警中隊和消防大隊慰問部隊官兵,送去慰問信,慰問品和慰問金??h民政局及一些軍民共建單位也與部隊開展聯誼活動。
??教師節??1985年起法定每年 9月10日為教師節。1990年后,融安縣繼續開展尊師重教工作。教師節期間,縣鄉領導分別深入各個學校去慰問老師,各商店也紛紛打出教師優惠的銷售活動,給有教師資格者打折。
??國慶節??10月1日國慶節,各單位、廠礦、學校都開展慶?;顒?,文藝演出,書畫攝影展,演講比賽等,歌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取得的輝煌成就。1999年10月1日50周年,縣鄉都舉辦了隆重熱烈的慶祝晚會,文藝演出。融安縣創作的話劇小品〈馬路新聞〉還被選送到自治區參加慶?;顒?。
融安縣政府主辦的節慶活動
近年來,由政府主辦的節慶活動有龍舟節、金桔節、美食節等活動,美食節穿插在龍舟節或金桔節活動期間舉辦。
龍舟節??劃龍舟是融安縣群眾最為喜愛的水上競技活動之一。據史料記載,長安龍舟賽始于清朝道光年間。經過多年的延續,龍舟賽已成為長安古鎮民間傳統體育項目中規模最大、民眾最喜愛的運動。為開發這一傳統項目,傳承龍舟文化、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根據群眾的要求,融安縣于1978年9月開始,在縣城長安鎮融江河段舉辦了第一屆由政府部門舉辦的大規模龍舟賽事——首屆融安龍舟節。此后,融安縣陸續組織舉辦龍舟節,至2010年已成功舉辦了十三屆,其規模逐屆加大,連區內外的龍舟隊伍也聞訊趕來參賽。2012年9月18~27日,融安縣成功舉辦第十四屆龍舟節。龍舟節期間,有龍舟大賽、千人暢游融江、山地自行車賽、美食文化周等多個項目活動,其中龍舟大賽吸引111支男隊和13支女隊參賽。龍舟節被中國節慶創新論壇組委會評為2012節慶中國最佳傳承弘揚傳統文化活動。
金桔節??為提高桔鄉融安的知名度,提升融安金桔的品牌影響力,推動金桔特色產業的發展,融安縣于2009年、2011年分別成功舉辦了兩屆金桔文化節,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融安縣委、縣人民政府決定,從2011年開始每年舉辦一屆金桔商品交易會。2012年12月17~21日,舉辦以“弘揚特色,提升品牌,助農增收,和諧發展”為主題的第三屆金橘節。開幕式上,舉行了融安金橘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標志物揭幕儀式。金橘節有金橘展銷交易會、金橘擂臺賽、橘園觀光采摘、美食文化周等多個項目活動,吸引了大批群眾及客商前來。
民族特別節日
大袍“芒蒿節”
來歷??“芒蒿”,是苗族語,意為“野人”。 野人是苗族人民崇拜的動物,它象征著強壯和力量。因此“芒蒿節”有著很深的寓意。
??相傳很久以前,苗家人的日子過得很貧困,孩子多糧食少,經常挨餓,于是“咪多”(苗語阿媽)和“薄多”(苗語阿爸)對孩子們說,孩子們啊,現在家里窮,沒辦法養活你們了,你們先到山上找野果吃,等秋天收糧了再接你們回來。就這樣,孩子們上山了,靠吃野果維持生存,過上了野人的生活。到秋天,“咪多”和“薄多”去接孩子們時,因他們習慣了山野的自由生活,不肯回家了,變成了野人。在過年的時候,“咪多”和“薄多”想起山上那些過著野人生活的孩子,很是傷心和思念,于是用芒蒿這種植物扎成野人,表達父母對孩子們的想念之情。后來,衍變成由年輕人身披芒蒿臉戴面具裝扮成野孩子,成群結隊地從山上回來看望父母,感謝父母之恩。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芒蒿節”這一民族民俗傳統文化活動。
融安縣大袍“芒蒿”節已有幾十年歷史,活動日定為農歷正月的某一天(多定為初九)。
寓意??“芒蒿”是由苗家身強力壯的“多享”(苗語,青年人之意)扮演,扮演者為十幾人甚至幾十人。物色好“多享”后,由村上的能人賢士商量決定到某一隱蔽的山沖扎披芒衣、選芒蒿臉譜、抺福墨。經過裝扮,一個頭戴齜牙咧嘴的面具,身披綠色芒蒿,手臂涂滿黑墨的“芒蒿”形成了,然后去“黃金潭”打滾沾上黃金水,就可進村回家賜福。
芒衣,用芒蒿草扎成,披在“多享”身上。
芒蒿臉譜,由村里能工巧匠用杉木雕刻而成,形象似野人臉,但夸張得恐怖。
“賜福墨”,用鍋煙灰和豬油攪拌而成,既黑又沾,涂抹在“芒蒿”的手上,黑不溜秋的很像野人了。在活動中,誰沾到了“芒蒿”身上的福墨當年就會有福氣,就會健康、強壯。福墨喻為福氣、健康和強壯,村上的人們誰都想方設法沾一沾。
“黃金潭”,用黃泥與水相拌而成的一個泥潭,黃泥色似黃金,潭里的水被稱為黃金水?!懊⑤铩痹凇包S金潭”打滾沾上黃金水,撒給村民和遠道而來的客人。
迎接與回家
扮裝“芒蒿”一切就緒后,只聽見村里響起一陣清脆的鞭炮聲,緊接著,在苗家蘆笙柱下,苗家男子吹響了蘆笙。在轟鳴的蘆笙聲中,苗家姑娘穿著節目的盛裝,跳起了蘆笙舞?!斑淅斜±小保?咪佬為苗語奶奶這意,薄佬為爺爺之意)的蘆笙之音是奶奶爺爺太想山上的孩子了,似是對著山上喊:野孩子們,回家過年了,今年家里又豐收,回家吃飯了?!懊⑤铩甭牭搅撕艚芯褪治枳愕笍纳缴舷聛?。此時,村里一個德高望重的老人已等在村頭迎接芒蒿孩子們的歸來,他點燃一串鞭炮,芒蒿孩子們跟在老人的身后,來到蘆笙柱下。
??在蘆笙柱下寬大的地坪上,齜牙咧嘴、兩手黝黑、滿身“黃金水”的“芒蒿”在人群中來回奔跑,把身上的“金片”抖給觀眾,人們怕衣服弄臟,四處躲藏。據說,誰能“不幸”沾上了“黃金”,誰的來年日子就會更喜氣更幸福。
“納?!?/span>
“納?!本褪侨藗兦Х桨儆嬒氲玫健懊⑤铩鄙砩系狞S金和福墨,但“芒蒿”不會輕易賜與誰,他們要把黃金和福墨賜與最勇敢最強壯最厲害的人。因此,苗家青年人要與“芒蒿”展開一輪挑戰。那就是苗家青年去挑逗“芒蒿”,對“芒蒿”指手畫腳,搖頭扭臀,賭“芒蒿”抓不到他們,被激怒的“芒蒿”聯合圍追,逮著挑逗者后給他身上臉上裹“黃金水”抺“福墨”,讓他“錦上添花”和“添須畫眉”,等到挑逗者掙脫出來時,也變成了“芒蒿”仔——小野人了。圍觀者哄然大笑,場面熱鬧非凡。
搶“金”
人們在挑逗“芒蒿”,“芒蒿”在追抓挑逗者緊張熱鬧之時,村里有錢的人家把事先準備好的糖果、香煙和一角至一元的錢撒向地坪中央。這時,眾多男女老少一涌而上,哄搶從天上飄下的糖果、香煙和錢。當人們在搶“金”的時候,“芒蒿”們一次又一次地去“黃金潭”把“金子”背回來,在搶“金”人群中,抱抱這個,摸摸那個,抺人們的一臉“福墨”,擦了人們的一身“黃金水”。苗家人和客人們看見自己的狼狽相,又難堪又開心。最后,“芒蒿”們對圍觀的鄉親和遠方的客人伸出黑手,依次撫摸老人和小孩的臉,賜福老人健康長壽、小孩強壯安康。
歡送
??刺激歡樂的“賜?!被顒咏Y束后,蘆笙柱下的地坪上就會響起宏亮的蘆笙樂曲,蘆笙樂手和苗家姑娘們用動聽的蘆笙樂、優美的蘆笙踩堂舞歡送“芒蒿”上山。他們用苗家最樸素最真誠的方式表達對“芒蒿”的謝意,“芒蒿”給他們帶來了歡樂和福氣?!懊⑤铩眰儾簧犭x去的背影,讓“薄佬”、“咪佬”、“薄多”、“咪多”、“多怕”、“多享”們無限的思念。
“芒蒿”節的當晚,大袍苗家人就會擺起酒桌,迎接遠方客。飯桌上是香噴噴的臘肉、酸肉、酸鴨、重陽酒、油茶……他們篩起重陽酒,先是男主人敬客人,然后是女主人敬客人,再次是苗家姑娘敬客人,客人們在敬酒中一下就喝高了。
??大袍芒蒿節展現了苗家人熱情開朗的個性。每一個到來的客人都會對這里的民俗民風回味無窮,流連忘返。
苗族蘆笙踩堂??
融安縣大巷鄉大袍村是苗族居住的地方。村旁有一個蘆笙坪,那是苗寨神圣之地,坪上有蘆笙柱。每逢農歷正月初一中午12點,苗寨要舉行蘆笙坪的開坪儀式。男女老少穿著節日的盛裝,歡天喜地走進蘆笙坪,進行吹蘆笙踩堂活動。
??
民俗風情
臘月二十三送灶王公上天??
灶王公,據說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令灶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因此他被人們看做是一家的保護神,民間幾乎每家都設有“灶王公(灶君)”神位。在每年臘月二十三日,灶王公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匯報這一家人的善行或惡行,玉皇大帝再據此確定這一家人來年的吉兇禍福。因此灶王公對于一家人的命運來說是很關鍵的。所以在他升天之時,民間都要“送灶”。送灶時,在灶房恭恭敬敬地上香。擺上糖果祭品,極其虔誠贊揚灶王公:“灶王公,本姓張,騎著馬,挎著槍,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安康”。這樣能讓灶王公上天幫說好話。
還有一種傳說,因灶王公是忌葷吃素的,過年時各家各戶都弄大魚大肉,不合它的口味,順便上天去徊避一下,避開這葷腥的熏染。它辛勞了一年,要上天走了,所以在它臨行前送一送,祝它一路平安,來年按時回來。上天匯報民間事也好,避葷也好,反正一年一次接送已成了幾千年的民間民俗,年年如此。
送灶之后,便準備過年了,打掃房間,清洗器具,拆洗被褥,打掃庭院,歡歡喜喜地迎候春節的到來。年后各家還要接灶,把灶王公再接回來。
貼春聯??
融安貼春聯在民間盛行于明代。春聯的雛形是古代的桃符。戰國時代每逢過年,人們用桃木板刻上傳說中的降鬼大神“神荼”、“郁壘”的名字,懸掛于門楣旁,用以壓邪,謂之“桃符”。到了明代,皇帝朱元璋定都金陵后,在除夕下旨:“公卿士庶門上,須加春聯一副?!睆拇?,春聯代替了桃符。又因古代傳說中春節出來傷人害畜的猛獸“年”怕紅色,故采用紅紙寫春聯。經朱元璋提倡,貼紅紙對聯從此便成為過年習俗。除了在大門、小門貼上春聯外,還有在牛欄門上貼“大武得力”,豬欄門上貼有“六畜興旺”,雞欄貼上“姜太公在此”,樓梯貼“步步高升”,米缸米桶也貼著:“五谷豐登”等等。屋內屋外貼上許多對聯圖個喜慶,以求去邪,保佑家庭平安吉祥。祈望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國泰民安。??
貼門神??
民間貼門神,據說也是起源于掛桃符開始。在唐代以后,尉遲恭、秦叔寶逐漸演變成兩位“門神”。每到春節,人們便在大門上張貼兩人畫像驅災壓邪。據說唐太宗李世民登上皇位之后,每夜在寢宮之外都有鬼魅呼號。大將秦叔寶、尉遲恭知道情況后,主動請求為太宗守門。從此以后,太宗睡得很安穩。他不忍心讓兩位愛將一直守下去,便請畫工將他們兩人的像畫下來,貼在宮門上,以驅鬼避邪,這就是門神。自此以后,尉、秦兩位大將便被民間奉為門神,年年張貼年年更換一新。
貼門箋??
門箋,(利市)亦稱吊箋、掛簽、掛線、掛千、吊千兒、花紙等。“千”也作紙條兒解,是我國傳統的住宅裝飾物,一般都用紅棉紙或其他彩紙裁成長約1尺,寬約7寸左右,四周鐫有圖案,中為“吉慶有余”、“五谷豐登”之類吉祥語,下呈穗狀。每逢春節或其它喜慶場合,粘貼于門楣上,稱作“喜箋”。也有貼于門戶或堂屋二梁上,作辟邪吉慶之用。鐫文則換成“百無禁忌”、“姜太公在此”之類。
過年舞龍??
每年初一開始,長安、大將龍妙一帶,舞龍(調龍)前,先需到河邊舉行祭龍開光典禮。所有彩燈全部點亮,頓時岸上鑼鼓聲頓起,隨之翩翩起舞。人們爭先恐后的前來觀光,十分熱鬧。開光完畢,接著到各家各戶去拜年,慶賀新年。
龍妙村舞龍歷史悠久,過去舞龍,舞到每一戶時,如果不擺花紅,舞一陣后,放幾封鞭炮就可以辭別離開了。如果是主人大門外設案擺上花紅,就沒那么簡單了。要唱龍歌,主家不會唱自有老歌手幫唱,一唱一和,此呼彼應,唱起龍歌,翩翩起舞。隆隆的鼓點聲越擊越激烈,悠揚的歌聲越唱越高亢,載歌載舞。龍歌,是以山歌和民歌為主,生動活潑,饒有風趣。歌詞是些“五谷豐登”、“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年豐歲祥”等,含“吉利”之意,舞龍一般舞到元宵節。到時,就要到河邊送龍歸海,又叫“燒龍”。入夜在河岸上擺上三牲,點上香燭,霎時間,噼噼啪啪的鞭炮聲響徹云霄,伴以熱烈掌聲和歡呼聲。送龍儀式結束后,人們將龍須剪下帶回家,系于家中禽舍上,可以使家禽不感染瘟疫及疾病。
過年舞獅??
過年期間經常有舞獅表演和拜年,壯話叫“跳龍”,橋板一帶 “龍”的頭為紙漿塑成的獅頭型,“龍”身由各色小三角彩布綴成龍鱗狀,由一個人表演,另由一人,頭帶猴形面具,手甩小沙包,叫“小臉”,與“龍”配合,做些好笑的動作并在前面開道引路,配樂有鑼、鼓和鈸等,一般在初二或初三,“跳龍”隊會在集市上給各商鋪拜年,有的還表演疊羅漢、穿火圈、舞鋼刀等技藝,到時鑼鼓喧天,鞭炮齊鳴,圍觀的老少水泄不通、十分熱鬧。此后,跳龍隊還走村串寨,逐家逐戶給百姓拜年,祝愿百姓新年吉祥,五谷豐登。
此外,送“春?!币彩潜镜剡^年的習俗之一,過去多由守廟之人派送,所謂的“春?!奔词且粡堄陀〉男?,上面除了有由耕牛詩書寫成水牛之形狀圖,還印有這一年的二十四節氣、大偷修日等內容,,供在生產生活中參照,送“春?!钡娜诉M屋之后用壯語念誦一段祝福吉祥的歌謠,主人會送上一元錢,有時也贈一竹筒米為謝禮。
端午洗藥澡??
端午洗藥澡古今均流行,民間有“一浴消百病”的說法。端午日,依其所產,采草藥數味煎水浴身。常用的草藥有菖蒲、艾葉、大力王、茅根、竹葉、桉樹葉、苦藤、柚葉、黃皮果葉、枇杷葉、路邊青、三叉虎、田基黃、葫蘆茶等。佩香包:以彩布縫制五香囊成三角、猴、虎等形,內置木香、朱砂、雄黃、桃葉、艾葉、菖蒲、臭丸等藥物,供兒童和婦女佩戴,意在避邪。
端午采草藥??
群眾視端午為“藥王生日”或“藥王曬藥日”,認為是日百草皆成藥,并以為端午正中午所采的草藥療效最好,稱“五月五日午時藥”。為此,每年端午來臨,醫家及略識草藥的群眾均上山入林采集草約,或拿回家曬干加工備用,或拿到圩場出售,名為“藥市”。融安縣城著名的“端午藥市”,至今已有二百多年歷史。
六月初二??
這天為民間的兒童節,孩子的奶奶或母親會在這天早上幫孩子“迎魂”。祈盼孩子健康,茁壯?!坝辍睍r取孩子一件干凈衣服,(家中孩子多的每人都要一件)和一些零錢一起放于竹匾中,另用一只碗盛上外婆或干父母送的米煮成的飯和蛋,也同放于竹匾中,然后在大門邊或到井泉邊,輕聲念唱“迎魂”的歌謠,“迎魂”之后讓孩子穿上用來迎魂的衣服,那些零錢則給孩子拿去買糖吃,“迎魂”活動一直到孩子十五六歲之后才停止。
中元節放河燈
舊時長安及大將龍妙村,還有放河燈的習俗。每年農歷七月十四是中元節,也稱“鬼節”。這一天晚上,人們涌向河邊沙洲,觀看放河燈的熱鬧情景,天黑后,在鑼鼓咚咚聲中,燃放鞭炮,燒香點燭,擺上供品,頓時香煙繚繞,氣氛甚為熱烈。接著,村民們劃船到河中心,將用五色紙扎成的五彩繽紛的小燈籠,點燃著燭一只一只在江面上,隨著水流在水面上飄游,時而懸波沖浪而躍,時而隨波落入波谷。金光閃閃像紅蓮花朵朵盛開,放在夜色的江面上蕩漾,最后一盞盞河燈浮游到大壩洲尾才熄滅。
接著,給野鬼撒水飯和齋粑,以祈平安。
坡會??
坡會(會期)是本地區的一種民間集會,以對情歌為主要內容.會期這一天,各村的男女老少都會不約而同地趕往集市中心,歡聚在一起對歌。由于村民興致,往往要唱上幾天幾夜方才罷休。在坡會上,每組由一對婦女和一對男子組成,互相對歌,以歌傳情,以歌會友?,F代版的坡會已不在坡上舉行,而是在集鎮上的繁華地段開展。全縣比較大的坡會會期是;大將龍妙街二月十六,板欖街三月三,雅瑤街三月十五,雅瑤黃金街三月二十四。
附:
一、龍妙“會期”
為了紀念龍妙新街成立和粵東會館建館繕落成,每年農歷二月十六和三月初三定為龍妙一年一度的兩個會期。屆時,街市非常熱鬧,長安和附近的客商早就在街上訂下鋪面,經營飲食、布匹、百貨等買賣。一租就從二月十六到三月三才結束。
會期前,村里忙搭戲臺,扎花炮,作好會期的準備??蜅@镒M了四方來客,村民家里也住了遠近而來的親朋好友,目的是湊湊熱鬧,看戲、看搶花炮,飽飽眼福,也順便走親訪友或回娘家。
會期的早晨,在進街的幾條路上,開始有了行人的蠕動,逐漸增多,三五成群地擁進街市。到了中午,街上擠滿了趕會期的群眾,密密麻麻擠得水泄不通。這時,各種“節目”也開始登臺亮相,有桂戲或彩調的演出,有木偶戲和西洋鏡,有賣膏藥耍把戲的,有猴子耍綿羊的,有扯牌看相,賭紅魚螞拐的,也有賭字花、轉陀螺寶、扯紅蛋、賣玩具的……等等,攤位擺滿了街頭巷尾,物品應有盡有。整條街市鳧趨雀躍,人聲、笑聲、叫賣聲匯織在一起,成了人的海洋。
時針指向下午兩點,開始放花炮了。村民先抬著花炮游街一圈,接著一幫幫的人群擁向屋背旱田,參加搶炮的青年小伙子三五成群,更是激動不已,脫鞋挽袖,束衣扎褲,交頭接耳,指指點點,摩拳擦掌,在議論著不可告人的戰略戰術??礋狒[的觀者如云,這一堆那一撮,站在高處談笑風生,等待著一場精彩的表演。兒童們更不示弱,因身材矮,怕看不到花炮爆炸炮圈升空的精彩場景,他們有的爬上樹杈,有的坐在屋頂,有的騎在大人的肩上,居高臨下與大人們分享那一瞬間難得的場面。這時,整個田塅轂擊肩摩,人山人海,一片歡騰。
人們玩了個上午,享夠了眼福。下午,已是饑腸轆轆,為享口福,奔向各個飲食攤點,有粉類、飯肴、有油炸、米糕、有云吞、餃子、有糖餅、面包等,品種繁多,花色新穎,任你挑食。
晚上,又是一番別有洞天。當暮色剛剛降臨,遠近的山民又一次擁向街來,他們扶老攜幼,手抱肩背,提著火把、燈籠、電筒、松油燈來到戲場,欣賞桂戲或彩調的演出。什么:“水淹金山”、“薛仁貴征東”、“空城計”、“三氣周瑜”、“楊家將”、“三打白骨精”、“阿三戲公爺”、“王三打鳥”、“三相親”等優秀的傳統經典劇目。
會期的賭場,更是熱鬧,除了小型的大字牌、麻雀牌、天九、麻將外,還有七八臺的“落地紅”(賭鑒子),通宵達旦賭著不停,常有人傾家蕩產子散妻離。所以,在舊社會民俗里有精華也有糟粕,有文明進步也有污泥濁水,給人們帶來了歡樂,也帶來悲傷。
二、板欖"三月三" 風情??
????"三月三"是板欖鎮的傳統"歌節"。這一天,各村的男女老少都會不約而同地趕往鎮里的集市中心,歡聚在一起,共品 "文化大餐"。 素有"山歌之鄉"美譽的板欖,"歌節"從清朝開始形成,當時稱為"坡會"。由于村民興致勃勃,往往要唱上幾天幾夜方才罷休。在坡會上,青年男女以歌傳情,以歌會友。長輩們往往也不甘示弱,盡情地展示自己的歌喉和智慧,唱得你不服我,我不服你,場面的氣氛變得十分熱烈,喝彩聲此起彼伏,煞是熱鬧。在坡會旁邊,攤販云集,商貿活躍。如今板欖的三月三對歌已不在坡上舉辦,而是在鎮里的繁華地段開展,每年都邀請柳州、三江、融水、羅城、金秀、鹿寨等地的"歌王"來與板欖"歌王"同臺演出。
??除了對歌這一重頭戲,板欖還有"搶花炮"、"抬臺龕"、唱戲、舞龍、舞獅等豐富多彩的活動。 板欖,有著獨特的民俗,有著醉人的風情。如今由于交通的便捷,板欖的三月三歌節方便了更遠的朋友們前來相聚。板欖的歌節也融入了一些其他更受歡迎的文藝節目。一碗濃濃的油茶,一壺醇醇的米酒,一杯甜甜的羅漢果茶,讓你醉在板欖,醉在三月三……
搶花炮??
搶花炮是湘、黔、桂三省區毗鄰的廣大地區人民最隆重的會期必有的節目之一,已有數百年歷史。每逢會期,村寨四周的群眾翻山越嶺前來參加,觀看熱鬧。
花炮由專人制作,分炮筒、炮架、炮圈3部分組成。炮筒是一節長30厘米,直徑約7厘米的竹筒里面填充火藥(硝)。炮圈里面是個鐵環,外用各色絲線包扎。中間僅能容下一個拇指的孔。炮架是用竹條扎成后,再用五彩色紙裱糊,是花炮的外衣,周圍披紅掛綠,彩帶迎風飄揚,十分醒目。
放炮前,人們抬著花炮游街,一時鑼鼓喧天,鞭炮齊鳴,在眾人的簇擁下,到達預定地方后,便舉行隆重的儀式。儀式完畢,開始點火放炮。當指揮員一聲令下,立即點燃引線,剎那間,“砰”的一聲巨響,火炮的沖力將炮圈沖向天空,當炮圈墜落時,參加搶花炮的健兒像離弦之箭,向炮圈墜落的地方奔去爭炮圈,謂之“搶花炮”。跑得最快的人剛剛撿到炮圈,后面的人就立即簇擁而上向他撲去。霎時間人們扭成一團,時而向東,時而向西,互相爭奪炮圈。圍觀者的呼喊聲、掌聲響成一片,氣勢壯觀,引人入勝。搶奪炮圈時,按規定可以相互擠、搶、護、傳、攔,但絕不許踢、打,犯規者立即取消。搶得炮圈者送到粵東會館北帝爺神像前跪拜,便為獲勝者。獲得頭彩后, 大家向他表示熱烈的祝賀。其后優勝者將炮圈帶回家,按照傳統習慣,第二年再制作一個新的炮圈,在節日的當天送到現場。謂之“還炮”。
婚俗??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青年男女的婚配全由父母主宰,絕對禁止有血統關系的、同宗五代以內的男女通婚。男方父母看中某家姑娘,就請媒人上女方家說媒。女方父母同意后,就用紅紙寫上姑娘的年庚,交與媒人帶給男方男方得到姑娘的年庚后,即請“陰陽先生”推算,以男、女兩命不相克為吉。此稱為“八字”合了,男方即擇日請人帶酒、肉等禮品到女方家定親。定親后,一切迎娶事宜,皆由媒人往來說合,臨近婚期1至2個月,男方需要派人又帶上酒、肉等禮品到女方家,把婚期著重告訴女方。
姑娘在定親后到出嫁前的時間里,必須趕制禮鞋,未婚夫家里每人1雙,未婚夫的父母若已故,也要做一雙簡單的鞋,將來帶到夫家去燒化。姑娘亦為自己制作多雙鞋,以顯示自己聰明能干,姑娘的父母,在接到男方的聘禮、聘金后,即開始置辦被、帳、衣服、及箱、柜等嫁妝,富有者還給女兒陪嫁耕牛、田契、山契、、金銀首飾等。但不論貧富,絕對不以鐘陪嫁,親友也不會以鐘作為禮品(忌諱諧音“送終)。新中國成立后,”合八字“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舊式婚姻已不存在,戀愛成熟的男女青年,雙雙到政府進行結婚登記后,自己商定結婚的一切事宜。嫁妝也隨著時代更新款式,有縫紉機、自行車、電風扇、洗衣機、電視機、電冰箱、空調機、太陽能、汽車、房子等等。
結婚當日,一般男、女雙方都舉辦酒席宴請賓客。迎親時,各種禮品都必須2人抬著,一示恭敬有禮,二示好事成雙。早飯后,一行迎新隊伍熱熱鬧鬧到女方家迎親,在女方家進中餐(盛宴)后,與女方的送親隊伍一起,擁著新娘熱熱鬧鬧回到男家,一般都于傍晚回到家中,若路途較遠無法在一天內來回的,迎新隊伍于婚期前一天到達女家。在縣境東北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迎新男方在迎新隊伍出發前負責管禮物的人(本地人稱為“庫房先生“)要為迎新花轎擬好一副花轎的上聯(多為贊賞自己家鄉的人、事、山、水),用大紅紙書寫巾在花轎的左側。女方的”庫房先生“要把下聯圓滿對上(氣勢一般都超過上聯),亦用大紅紙書寫好,巾在花轎的右側。這副花轎對聯由男、女雙方分別擬上、下聯,顯示了兩地人民的文化水平和聰明才智。
迎親的花轎回到男家正門門口停下,新郎的父母上樓(或其他屋內高處)回避,新郎拿著花轎鎖匙,先在花轎門上訪敲打三下,再在花轎下方踢三腳(表示今后妻子只有服服帖帖,否則就要挨拳打腳踢),之后,才打開轎門。這時男方立即有一位婦女走來攙扶新娘下轎,與新郎現進堂屋拜堂,然后入洞房,迎親儀式結束。結婚當晚,新娘、新郎不同居,次日,在弟妹或侄輩的陪同下,雙雙回娘家“轉腳”,午飯后返回男家。此后,每年正月初二、端午節、中秋節等待較隆重的節日、娘家老一輩人的生辰紀念日或娘家人有重大婚喪事件時,才夫婦雙雙回娘家探親。
新中國成立后,不使用花轎。但在農村“拜堂”儀式還有許多人沿襲,在城鎮,此儀式則已取消。
男到女家結婚落戶,本地叫“上門”或“入贅”,其迎娶習俗如上述,但男女倒置。
喪偶者有續弦或再嫁的自由,且有自行選擇配偶的權利。配偶健在而離異的婦女,本地叫“生人妻”或“二度花”,受人歧視,不準在白天出嫁,不準在原夫家出嫁,新中國成立后這種習俗才改變。
家庭。為一夫一妻制(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也有一夫多妻的家庭)。家庭中,如果有女孩也有男孩,其男孩都留在父母身邊,繼承祖業,娶妻生子,傳宗接代,;女孩則都嫁出去。如果家庭只有女孩,女孩長大后則留在父母身邊,繼承祖業,結婚后所生的子女,有隨父姓的,也有隨母姓的。
“上門”的男子,漢族稱為“姐夫”、“妹夫”、“姑爺”,意即外人,雖然同樣享有繼承權,但常被族中兄弟歧視,刁難,排擠,有的“上門郎”不得不在父母養老送終之后或之前,帶著妻兒回原籍,故有“上門郎,板凳扛,上門三早拐婆娘”之說,因而,漢族中“上門”的極少,尤以縣境東北部更少。
夫妻結婚多年不生育而接納兄、弟或別人的孩子撫養,養子在家庭中的權利和義務與親生兒子同,再婚夫婦與繼子女間的權利義務,亦與親生父母子女的本利義務同。
不受是什么因素組織起來的家庭,其家長一般都是家庭中輩分最高,年齡最大,有一定組織能力的男子,若家庭中沒有這樣的男子,家長的職責才由婦女承擔。
喪葬
實行土葬,老人死后,一邊請人向親友訃告,一邊把死者移于地面席上(下涼席),由其子女為其梳洗、更換新的衣帽鞋襪,然后把死者裝入棺材內,蓋上棺蓋(但不蓋嚴),把棺材置于堂屋略偏一旁(男于左、女于右),緊靠棺材設靈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要請“風水先生”“擇日”、“看地”(選墓地),請“法師”到靈前誦(本地叫打道場)。打道場的時間少則一個晚上,多則3、5、7天,視死者家庭經濟狀況,由死者的親屬決定,死者若為母,打道場的時間又在世界上3天3夜以上,其子女還行“拜血盆”之禮,以示報答老母生、養、育之恩。除打道場外,在送亡者上山埋葬的前一天晚上,還行“開祭”。祭有堂祭(家祭)和客祭(鄉祭)之分,先開堂祭,由亡者長子率領全體晚輩(孝子)主祭,祭文內容是敘述亡者一生經歷、創業立業的艱難、撫育子女長大的功績,以及子女晚輩對亡者深切懷念和慟悼的心情。接著開客祭,由當地一個名望較高的人主祭,祭文內容是敘述亡者平生對當地所作的貢獻、和友、鄰對亡者的哀悼。開祭時,在靈前擺上香、燭、熟雞、熟肉等供品,由主事司儀讀祭文(喊祭),讀到極悲之處時,讀祭文的人哽咽,亡者家屬痛哭失聲,其余聽者或啜泣,或潸然淚下。
次日凌晨,移開棺蓋,讓亡者親屬一一向遺體告別后,蓋上棺蓋,用漆密封,縣境東北部和南部潭頭、大良一帶,在破曉時送靈柩上山,縣內其余地方在中午時送靈柩上山,上山后即行埋葬,筑墓,墓略長平面呈等腰三角形,縣城附近和本部地區,在做好墳墓后,亡午家屬立即帶上香、燭、紙錢、熟雞等到墓前敬奉,謂之“復山”;縣境東北部和潭頭、大良一帶在做好墳墓后的第三日到墳前敬奉,謂這“敬三早”。 “復山”、 “敬三早”后,喪事就千結束。如果“風水先生“說亡者死的日子犯了某某忌諱,不能即日埋葬,就要把靈柩放在墓井邊,待數月甚至數年后,再擇日埋葬,新中國成立后這種現象已不存在。
死者這青年、少年,一般都沒有棺材,用幾塊木板釘成棺材的樣子(火板)殯葬。死者家屬略用酒肉祭墓后即日埋葬,埋葬后,縣境東南部、西部不復山,縣境東北部不敬三早。
死者若為小兒,一般用草席卷包草草埋葬,即死即葬。
有些已逝多年的老祖,其晚輩為了清明掃墓方便或迷信“風水”,買了特制的壇子,將祖先墳墓掘開,檢出遺骨裝入壇子,移埋葬于新選的墓地,謂之“撿骨葬”。
誕生禮儀
母以子貴是本地婦女所執的思想觀念,一度將兒子多的稱為“命厚”,兒子只有一個者說是“命薄”,沒生兒子的叫“命孬”。以前,民間一般順應自然,很少采取避孕措施,對于結婚數年不生育或只生女兒時,到佛前許愿或到巫婆那兒詢玄都是求之常用的方式。妊娠無特別戒忌,一般在鄰居家串門時忌坐靠大門邊,以及神龕前。對于懷孕通常謂“上身”或“雙身”,對孕婦,背地里叫“綠眼婆”。產婦生產時,多在平時睡的房間內,生產的姿勢一般為蹲式,助產人是產婦的婆婆或是鄰居中老年婦女,因是臨時充當,無特別的稱謂和謝禮。生產是被看成不吉的事,在坐月子期間,產婦不可到鄰居家串門,產婦須在嬰兒滿月回娘家“賣月”之后,方可進別人的家門。新生兒稱作“紅崽”,用溫水洗后抱上床,雙胞胎則謂“雙生崽”,對于怪胎一般不予聲張,常于尿桶中溺死后棄于僻靜處,嬰兒的臍帶稱“內腸”,用布包好藏于衣柜中,若有多個子女,則將“內腸”放在一起,這樣兄弟姐妹才彼此疼愛。胎衣稱為“伴肚”一般埋于園里或欄內廄肥中。嬰兒出生后不做洗禮、割禮,通常只用一根紅線捆在嬰兒的胳膊上,叫作“掏手”,說是這樣長大后才不會手腳多,才會守規矩。嬰兒的上衣為和尚衣或對襟衣,一般不穿褲子,而是用“抱裙”(一塊長方形雙層布片)在腋下包住下半身,用棉繩系住,嬰兒到滿月后就剃光頭,以后有時會在腦門留一小塊頭發,稱“剪鍋鏟頭”,嬰兒年齡,一般按生肖和虛歲計算。嬰兒的命名,忌與長輩相重,男孩子須在名字中嵌入表示輩分的字,即輩系詩中的字。嬰兒的喂養,主要用母乳喂養。過去常配以大人嚼碎的飯來喂小孩,近些年多配以用大米磨成粉加糖蒸成的軟粑喂孩子,多現蒸現喂,嬰兒長到四個月才給吃肉,多是剁碎或撕細后拌飯喂給孩子吃,滿歲了才可以吃雞(肉)。孕婦產后坐月子,門外不做任何標示,丈夫照往日生活,產婦須休息,靜養,忌長時接觸冷水,如到泉邊洗衣等。不宜到鄰居家串門,家人會盡量備上雞、蛋、豬蹄等營養品犒勞產婦,殺雞時,產婦只吃雞身,雞頭、爪、內臟,雞血則另鍋煮給家人吃,產婦坐月子期間,忌同丈夫行房事,如不遵守,雙方均可能得“干癆病”,該病不僅難治愈,有時會要了人的性命,而且背地里還遭人恥笑。
嬰兒出生后通常要送些豬肉給產婦的娘家報喜,第三天早晨則設宴請家族內年長的婦女聚餐,稱“做三早”,被邀請的人會贈些雞蛋或禮金給產婦補充營養。在嬰兒滿月或是二十八九天,多數選在農歷的雙日,少數人請陰陽師起課擇日來辦“滿月酒”,辦滿月酒這天,嬰兒的我外婆會“做擔子”送“背袋”等嬰兒用品,還要包百來個三角粽,在酒宴上用來分發給前來“吃酒”的人,有小孩隨大人一起來吃酒的,還每人發給幾毛錢。十年前親人朋友在吃“滿月酒”時,都會帶上數斤大米、一套小孩衣服或二尺布,近些年則只重禮金。辦滿月酒后,產婦會帶上嬰兒(多讓鄰居的小妹或是丈夫背)回娘家住上一兩天,稱“賣月”,回來時,產婦的母親除送其它回禮,還須送兩只六七兩重的小雞,稱“伴袋雞”,回來后繼續飼養。嬰兒百日不做何何慶祝,到滿周歲時,其外婆會帶上嬰兒車,童衣來道賀,“抓周”就在周歲生日這天早上舉行,在祭祀家龕之后,將尺子、剪刀、雞霸腿還有筆,書本等物品置于竹匾中,然后將幼兒抱至匾前讓他或她自己抓拿,壯話叫作“gao”,如孩子拿起筆或書本,預示小孩長大后是個愛讀書、有學問的,若是拿起剪刀、尺子,將來會做裁縫、當老板,余此類推。
剪花
除了滿月酒,本地以前還有為幼兒舉行“剪花”的習俗。通常是孩子有數月或兩三歲大時,擇良辰吉日舉行。到時張燈結彩,每道門都貼上鮮紅的對聯,親朋好友都前來道賀?!凹艋ā眱x式須由道士來主持,先行“剪花”,即 彩紙剪成條狀,纏繞于香芯上而成,共做九根,插于裝滿米的量米筒內,放于神龕前與其它供品一起祭祀。接下來做“解六害”,解六害須邀六位年長的婦女參加,在堂屋中與道士圍坐成一圈,每位老太太面前放一團蒸糯米飯和幾個三角粽 (事后可拿回家,但忌給家中小孩吃),中間放一碗由幼兒的外婆送的雞或豬肉,道士搖著鈴鐺念唱解六害歌謠,六位來老太太相與配合應和,每應和一聲即吃一塊肉,歌詞有問有答,妙趣橫生,前來道賀的親朋圍觀同樂。剪花之后,留下的“花”由父母收藏,須用幾粒長而大的大米與“花”放在一起,包好,放于衣柜中,每年的六月初二拿出來祭祀,稱之為“供花”,供后換上幾粒新大米收好,一直到孩子十五六歲后將花棄于大樹之下。一般頭胎孩子“剪花”時做酒請客,此后出生的孩子,剪花時只剪三根,叫“添花”,也不設宴做酒,只是外婆等近親前來道賀。新中國成立后,在破四舊中,剪花禮也被禁止。在本地,花一直是嬰孩的代名詞,白花指男嬰,紅花指女嬰,如連生幾胎女嬰之后生了男嬰,通常會說這次換了花,如頭兩胎是女嬰,常說是紅花先回。近些年,如有嬰兒久病不愈,常在巫師的參與下為孩子行“剪花”禮,平常在每年的六月初二,均以外婆或干父母送的米和蛋為孩子們“迎魂”,“迎魂”時取孩子一件干凈的衣服,家中孩子多則每個人都要一件放于竹匾中,還放一些零錢,一些生米一,一碗飯上面放幾個蛋,在六月初二這天早上,由孩子的奶奶或父母在大門邊,有時也拿到井泉邊,焚香,念誦“迎魂”的歌謠,歌詞內容大同小異,勻為當地的“壯話”,一般詞開頭的大意是:婆米迎魂歸,舅米迎魂回,回你腳底住,回你腋下睡,高似竹,壯如樹,美如天上星,亮如天邊月…….一邊唱一邊不時的撒一些大米,迎魂,后及時讓孩子吃蛋穿上衣服,迎魂儀式年年舉行,直到孩子十五六歲才停止。
二月初一至初三
融安縣的壯族老年人死后第一年的農歷二月初一、第二年的二月初二、第三年的二月初三都要進行墓祭。分別稱“做二月初一”、“做二月初二”和“做二月初三”,除“二月初二”只有死者子女帶上供品到墓前祭祀外,“做二月初一”和“做二月初三”時,村里的鄉親,以及外村的親戚都會參加,每人帶上一斤鮮豬肉或一只公雞一對紅蠟燭一些香和紙錢前來緬懷祭祀亡者。屆時,一隊人隨死者的子女(做二月初一須帶上孝巾和孝帶)到墓前供奉,墳周圍插滿蠟燭、香,同時還須拿一只公雞到墓前宰殺,用雞血淋于墓的四周,稱“定地界”,墓前上方碼上(用土塊壓數排)紙錢,墓頂掛一束剪成條的白紗紙,做二月初三時墓上才能添新土。前來做二月初一或二月初三的人,一般不留宿,掃墓回來吃過飯后便回家,死者娘家的人帶來的豬肉、雞須弄熟后回贈給他們,其他人只贈幾個糍或餅做謝禮。此后每年的清明節前往掃墓。
信仰
本地人崇信天地、關羽、莫一大王以及祖先等神靈。祭神的時間,一般在各個傳統節日,如過年、元宵、清明等節日以及家中有喜事時,到廟中祭神,則在農歷的初一或十五這天清晨。祭祀地點,一般節日只在家中神龕前。家中神龕,壯語叫“陽畫”,設在堂屋內正對大門的屏風或干墻上。下方擺八仙桌,有些人家還擺香幾。祭祀時,將若干根香(根據家中門的多少)點燃,雙手拿著在神龕前鞠躬三下,然后將香插于香爐內,一般插三或五根香爐兩邊的香座(用泥制成)各插一根,八仙桌下插一根。余下家中每道門都插一根或兩根(分插于門的兩邊)家中有大灶的還插一根于灶后方。插香完后,即擺上供品,在八仙桌上靠近神龕的地方擺三或五個酒杯或調羹,每個酒杯的右邊擺一雙筷子,八仙桌中間擺放雞,豬肉等供品,最外邊擺三或五飯碗(每碗只盛一小勺飯)。待香燃燒過半時即燒紙錢,“陽畫”前燒七或九張,其他每處燒一或三張,紙錢燃將盡時,拿祭祀的酒杯灑一些酒于紙錢上,祭祀即告結束。其他如供天等祭祀,一般只燒五根香,其余與供“陽畫”相同。
祭祀的器具
祭祀的器具一般用平時家常用的碗筷,也有人用專備的新碗筷,祭品有豬肉、雞、鴨。豬肉切成寸余寬,四五寸長條煮熟盛于碗或盤中供奉,(大節日常以豬肉、雞和一個鴨蛋來祭祀,稱“供三牲?!庇袝r也以整個剔去骨頭的豬頭來祭祀,雞和鴨則須整個供奉,在清洗時不可將胸脯切開,而是在頸根和臀下部各開一小口將內臟取出,煮時將頭擺到雞的身上,兩爪須先在愛與大腿相連的關節前面劃一刀,再往雞臀部折彎,供奉時將雞的頭頸部對準神位,內臟、血于鍋中煮后一起供奉。其它供品如水果、糖、餅、糍則無大講究,一般每樣供單數。家中神龕均不設神像,只用大紅紙寫上神祖的牌位。然后于大年三十這天帖(換)于神龕內。最近兩年,有少數人將神位寫于鏡筐內掛于神龕里。牌位的寫法,一般勻為豎寫,每行的字數講究要合黃道,黃道常分成數種,本地常以“刀撇黃道”為參照。即以“道遠幾時通達,路遙何日還鄉”來推算,在帶有走字底的字(數)為“合黃道”如五、六、七、八、十一、十三、十四、十五、十九、二十等勻為合黃道,牌位的書寫內容因姓氏和各村屯供奉的社神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中間一行多用較大的字體寫上“天地君親師位”兩邊以較小的字體寫上其余諸神的靈位。
衣、食、住、行
衣
漢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成年男子一般穿唐裝,女子穿大襟衣,男、女均穿大管褲?,F在除小部分人襲唐裝、大襟衣外,男子冬穿西裝、夾克、棉衣,夏天穿襯衣等各類時裝。女子冬穿西裝棉衣、夏天裙子等時裝,人們基本隨時代更換各式流行時裝。
食
主食為大米,農閑時輔以芋頭、紅薯等雜糧,一日三餐,有時四餐,雜糧一般只在上午或中午食用,紅薯和芋頭多整個煮熟后邊去皮邊吃,芋頭常蕉上用酸水或番茄和蔥等做成的蕉水再食用。飲食時間安排,早晨起床洗漱后即去做工,到上午10——11點鐘時吃早飯,下午2——3點吃午飯,晚飯冬春季6——7點吃,夏秋季在7——8點鐘吃;吃三餐即在早才晨起床洗漱后吃一餐再去做工,本地人叫“過早”,過早一般吃前夜剩余的飯菜,也有煮米線或面條來吃的。早餐、中餐食粥、雜糧或干飯,晚餐只吃干飯。食具有瓷碗、碟、筷子、瓷調羹、瓷杯等。本地人的口味不一,有偏愛吃辣的,“米辣椒”、“指天椒”是這些人的最愛;也有愛吃清淡不沾辣的,因此,一般酒宴上的菜都少放或不放辣椒,而是另外用辣椒作蘸水。烹調一般不放糖,夏天則愛用酸菜來“送”粥。作菜用的素食有:青菜、豆角、黃瓜、苦瓜、筍等各種蔬菜,葷菜以豬肉為主,經濟條件較好的人家每圩買一次(三日為一圩日),家庭較貧困的三或五圩買一次豬肉,一般人家平時極少買雞、鴨、魚、牛肉等葷菜,只有在節日或接待賓客時才買,或宰殺家中養的雞、鴨。除了新鮮豬肉,臘肉也是春夏季日?;虼偷闹饕馐?。在每年的農歷十二月上、中旬,即家家買豬肉制作臘肉,少則臘三四十斤、多則臘七八十斤,也有將自家養成的肥豬殺了全制成臘肉。
農村的生活都比較忙,咸菜自然是日常常備的佐餐小菜。本地人愛吃的有刀豆辣椒酸和“豆糍”,刀豆辣椒酸用青紫將紅的辣椒、嫩刀豆、糯米粥、生姜、食鹽做成,將辣椒去柄剁碎,刀豆切成絲或小粒,生姜也切成絲,然后一起倒入大器皿中,加入兩三碗糯米粥和適量的食鹽拌勻,裝進壇口有水槽的瓦壇中,六七天后即可食用,此后可適時添入辣椒,刀豆,隔一兩天就又可舀來佐餐?!岸刽佟痹诿磕甑氖路荽笏忾L定后制作,先取黃豆(以前多用“貓豆”)三或五斤,煮至爛熟,然后倒出涼至溫熱,拌入酒曲放進竹筐蓋緊置于秕谷中發酵,發酵過后(摸筐外不熱時)倒至竹匾中晾上三五天,放入木甑中蒸煮1小時,蒸后再晾上數天,最后再蒸上兩小時,倒出趁熱掏爛,與切碎的大蒜、生姜和干辣椒粉、食鹽拌勻即成,太干時添些白酒或醬油??赡脕硐嘛?,送粥,有時也用來作鹽水。
住
融安人過去居住的房屋多是泥磚(土坯)墻瓦的房子,有一部分是用黃土夯墻,蓋茅草的房子,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茅草屋逐步減少,近幾年修建的房屋多數是火磚和鋼筋混凝土構造的房子。
房屋物多數為9~10米長,寬4米左右,壯話叫“一供”房子,在中間砌一干墻(過去普遍用屏風)分為兩間,兩邊的叫山墻,前后稱為“末面”,一般建房都建兩供或三供,有門的這供叫堂屋,前面的叫“堂屋中”,面積相對較寬,作敬奉神祖和接待賓客之用,擺有八仙桌、香幾桌、獨橙、懶板凳,(長5尺多,寬一尺余,高一尺二左右的長木凳),后面一間即稱“堂屋后”,面積稍窄,用作廚房,設有火塘、小灶,有案板,各種炊具和櫥柜,除了燒飯,也是平時用餐的地方。堂屋旁的二供用來做臥室,前面一間由“堂屋中”進出叫作“廂房”或前房,后面一間多由“堂屋后”進出叫“后房”。房屋又分為“地屋”和“架房”兩類,“地屋”多建于地勢平坦之處,堂屋中、廂房全是泥巴地板,而“架房”則建在斜坡地,房屋的前半部分“堂屋中”廂房都鋪設木樓板,下面用來關養豬、牛和雞、鴨等畜禽,大門外邊面則鋪砌多級石階以便進去,不管是地屋或架房都另設一層木版樓房,通過木版梯子上下,用來推放糧食、種子等須要防潮的東西,家中人多的也兼做臥室,房屋的前后多用來推放柴草,廁所則建在村頭或菜園中。
本地由于地處相對偏僻的石山地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盜匪一度十分猖獗,房屋的防盜措施都很嚴密,大多數房屋都建成“架屋”式樣就是出于防盜的需要,架房“堂屋中”的木(板)樓板都設有“天門”可通過木版梯子下去將牛欄門關緊,前門、后門、牛欄門都做成“插衣襟”式,即兩門扇彼此象衣襟一樣蓋過另一邊,這樣可以防止壞人,用刀通過門縫來撩開或鋸斷門閂。此外為了安全起見,多數門上都設有兩個門閂,下門閂還設有“拔子”,即門閂幫上安一指頭粗的卡梢,插門閂時會自動落到門閂上的凹槽里,開門時,須先用一根指頭伸入閂幫上的小洞內將“拔子”往上勾拔,另一只手才能將門閂退回一邊。為了防止盜匪破門而入,過去前門后門和院門的門檻和門梁(橋)都鑿有幾個對稱的寸余深的圓洞,可以裝上一排二寸粗的圓木柱,門梁上也沒有“拔子”,如今的欄門仍建有“九洞”(即直徑約九寸的圓洞),九洞旁邊常設有一兩個用于射擊的小槍眼,經濟要寬裕的人家還在門樓邊建堡樓,堡樓比一般房屋高出二層,高出的部分每層四面都設有“望門”和幾個不易被人察覺的小槍眼,養狗看家也是本地人的習慣,因此,房屋的大門或后門邊都設有一個七八寸寬高的狗洞。
房屋的選址多依山而建,具體的朝向多依據老宅或風水先生的建議而定。有開工儀式、安門儀式、過門橋、上梁、圓山等,各種儀式均以豬肉、雞、酒和飯祭祀神靈為主。開工儀式,即在吉日良辰帶供品到欲建房的地祭祀之后,由戶主在事先標記好的“墻基”上的四角挖上幾鋤土,即為正式開工,同日便可請人幫工挖壕砌基;安門儀式也在選定的吉時進行,過去須同時安門檻和門框,如今常以木版訂成門框的樣子來代替,叫“留日”,待砌到該處時,再安上正式的門框;過門橋,是在砌墻齊大門的門框時,蓋上一塊承重的厚木版為過門橋(今多用鋼筋混凝土代替木版),過橋除了祭祀神靈,須在門橋上正中間擺放銅錢九枚,也有用硬幣的,將其擺成“才”字,另外要一本歷書、一瓶墨水、一支毛筆和五谷(即大米、小米、高粱、玉米、小麥)。由砌墻的頭匠主持,擺放將其砌在墻內,禮成后主人須向工匠們派送紅包;上梁和圓山已被淘汰,近年極少有人舉行這樣的儀式。
家中有老人剛過世,三年之內忌建房子,蓋房其間,凡事須忍讓,禁止跟別人吵架,即使有人罵自己,也不能與之頂(還)嘴,這樣方是吉利,蓋房用的材料,如磚瓦、椽子等,忌用蓋過門樓(院門)、廟宇、祠堂的材料,從其它房屋上折下的材料,一般都可再利用。此外,去送葬做墳未滿一個月的人,也不宜請來幫工。
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一般為步行和渡船,現在交通便利的地方普遍使用摩托車、電動車,還有火車、各類的汽車,也有渡船,步行的很少。
融安地圖冊
板欖鎮
板欖鎮地處融安縣東北部,東北與桂林市臨桂縣、永??h及本縣雅瑤鄉毗鄰,南接本縣大將鎮,西與本市三江縣相連,北與桂林市龍勝縣接壤。北部東嶺村與三江、龍勝、臨桂交界,素有"雞鳴三縣"之稱。全鎮總面積約421.1平方公里,耕地總面積2362.4公頃,其中水田1192.8公頃,旱地1169.6公頃,林業用地面積37577公頃(折563655畝,人均23畝),占土地總面積的89.2%。全鎮轄17個行政村,1個社區,168個自然屯,235個村民小組,人口約為23866人,居住有漢、壯、苗、瑤、侗、仫佬、回族等民族,東嶺、官昔兩村為瑤族村。鎮政府設在板欖社區,距縣城約42公里。
板欖鎮村(社區):板欖社區 、木吉村、山尾村、四平村、沙江村??、江北村 、里鳥村、門樓村、麻江村、龍納村、東嶺村、泗安村、馬步村、古龍村、拉叭村、拉謝村、蒙村村、官昔村
2012年主要經濟指標:財政收入561.2萬元,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7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6300元。水稻種植面積1.79萬畝,總產量預計達0.63萬噸;甘蔗新擴種面積401.2畝,甘蔗種植總面積達到1151.83畝;全年造林面積11405畝。
板欖鎮是融安縣最大的林業鎮,有豐富的森林資源,林業是板欖大農業方面的支柱產業,全鎮現有林業用地面積37577公頃,其中針葉林面積17731.7公頃,主要樹種有杉樹、松樹;闊葉林面積12800.5公頃,主要樹種有楓香、荷木、酸棗、樟樹、百花木等;竹林面積2302.3公頃,主要竹種有毛竹、假楠竹、蒿竹、甜竹、大頭竹、苦竹等;經濟林面積為3746.3公頃,主要有油茶、柑橘、金橘、沙田柚、板栗、八角等;森林覆蓋率為86.13%.活立木蓄積量1100388立方米,闊葉林蓄積量469338立方米,疏林地蓄積量5105立方米,每年出材量4萬立方。板欖鎮的工業、企業主要是竹木加工,現有竹木加工企業35家,從業人員1000余人,其中木制品主要有木衣架、杉拼板、指接板、杉鋸材等;竹制品主要以生產竹席、竹筷條為主,以生產竹椅為輔。
大將鎮位于融安縣城的東北部,鎮政府駐地距縣城20公里,行政區域面積258平方公里,有林面積32萬畝,耕地面積27752.4畝,其中水田面積18033.8畝。轄14個行政村和1個社區,229個村民小組,共6261戶。2012末總人口2.58萬人,其中農業人口為2.42萬人,有壯、瑤等少數民族1.2萬人。
??
大將鎮
大將鎮境內長板、古雅公路橫穿而過,水陸交通便利。以種植杉、松??油茶、果樹、竹子為主,每年林業稅收占全鎮財政總收入的70%左右。全鎮有林面積33萬畝,年出產商品材2萬余方。浪溪河、保江河兩岸盛產篙竹。2012年全鎮國民生產總值為1.76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705元;生豬出欄5766頭,牛存欄2180頭,家禽出欄15.11萬羽;造林7155畝,全年完成財政收入210萬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1億元,招商引資工作成效突出,投資1.2億的大將梯級電站準備動工建設,投資500多萬的大宅電站已蓄水發電。
大將社區、雅仕村、東潭村、才妙村、瓜洞村、董安村、保安、板茂村、古云村、太江村、龍妙村、合理村、富樂村、設洞村、大華村
2012年,大將鎮金桔種植面積已4.8萬畝,建成連片種植50畝以上的金桔種植示范基地50多個,形成“長板公路”沿線10多公里的金桔長廊,全鎮有“富樂園”、“浪花”、“黃金園”等金桔商標,建立金桔專業合作社35個。金桔年產量達5萬噸,銷往全國各地和東南亞地區。全鎮農民人均金桔單項收入超過4000元,金桔成為大將鎮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金桔產業已成為大將鎮優勢主導產業。農民經紀人成功注冊了“富樂園”、“浪花”、“黃金園”等金桔商標,其中“富樂園”通過了國家ISO質量認證,得到了廣西出境檢驗檢疫局出境果園認證和國家綠色食品生產基地認證。富樂園牌金桔被評為廣西優質農產品,“富樂園”被評為廣西著名商標。2012年末,全鎮建立金全鎮各村的桔農組建了金桔專業合作社,到桔專業合作社35個,入社農戶2000多戶,入社金桔園2萬多畝。
??
雅瑤鄉
雅瑤鄉位于融安縣東北部,距縣城42公里,分別與永??h的百壽鎮、龍江鄉和融安縣的板欖鎮、大將鎮、大坡鄉毗鄰交界。全鄉總面積240平方公里,轄8個行政村(貧困村3個。),105個自然屯,142個村民小組,總人口約1.6萬人,主要以漢、壯民族為主,兼苗、瑤、侗等民族。全鄉通村水泥路覆蓋率達88%,通屯砂石路覆蓋率達99%。雅瑤鄉是典型的林業鄉,全鄉有林面積29.57萬畝,森林覆蓋率達88%,其中松杉用材林面積約7.741萬畝,毛竹面積約6萬畝。雅瑤鄉有著竹木制品加工的傳統,目前擁有木材加工企業6家,竹制品加工企業14家。全鄉竹木資源豐富,耕地相對匱乏,有耕地面積1440公頃。雅瑤鄉盛產金桔、羅漢果、八角、香菇、木耳、油茶、竹筍等土特產品,其中金桔面積約9000畝,金桔合作社12家;羅漢果面積約3000畝,羅漢果合作社2家。全鄉有小學2所,衛生院1所。2012年,雅瑤鄉財政總收入235萬元,農民純收入5800元。
雅瑤鄉行政村:福田村??雅瑤村??大琴村??章口村??黃金村??蘇田村??車平村??冠帶村。
支柱產業。毛竹和竹木加工、金桔、羅漢果、油茶是雅瑤鄉的支柱產業。
名優特產。雅瑤鄉盛產羅漢果、八角、香菇、木耳、油茶、板栗、竹筍、金桔等土特產品,其中羅漢果和八角是雅瑤鄉的特色產業。羅漢果:羅漢果被人們譽為“神仙果”,雅瑤鄉是傳統羅漢果種植基地。其果實營養價值很高,含豐富的維生素C(每100克鮮果中含400毫克~500毫克)以及糖甙、果糖、葡萄糖、蛋白質、脂類等。目前,雅瑤鄉成立了1個黃金羅漢果協會,共有會員40多戶,建立了一個羅漢果種植示范基地,面積約200畝,2012年全鄉羅漢果種植面積2280畝。
特色旅游。章口村西古坡屯休閑農莊屯村容村貌整潔干凈,生態氣息濃厚,自然風景秀麗,民風淳樸,榮獲融安縣“十大魅力鄉村”、柳州市第三屆“十大美麗鄉村”、“自治區生態能源衛生示范屯”、“等殊榮。
??
大坡鄉
大坡鄉位于融安縣城東部20公里,北部與大將、雅瑤兩鄉相接,南部與泗頂兩鎮相交,東部毗鄰桂林市永??h的百壽鎮,西部連接長安鎮,全鄉總面積205平方公里,境內冬暖夏涼,山清水秀,氣候宜人,是一處良好的避暑勝地。 大坡鄉由四條河水匯聚成一條大河,轄崗偉、下寨、同仕,治安、星上、星下、福上、福下、六局9個村委會,141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4056人,以壯族為人口為主,占總人口95%以上,素有壯鄉之稱。
大坡鄉村名單:崗偉村、下寨村、同仕村、治安村、星上村、星下村、福上村、福下村、六局村
特產。油茶,大坡鄉素有“油海之鄉”的美稱,全鄉油茶林面積達19000余畝,年產茶油量40余萬公斤,年產值200萬元大坡鄉優質板栗:大坡鄉板栗具有悠久的歷史,其味甜、粉,果實大,深受消費者的青睞。大坡鄉板栗年產量約80萬斤,黨委、政府利用優越的自然條件依靠科技大力發展,建有板栗基地,享有“板栗之鄉”的美稱。以上,成為農村生態富民的綠色支柱產業之一。
旅游
擺竹山原始森林。距鄉政府所在地20公里,東鄰桂林市永??h壽城,南毗融安縣泗頂鎮,北靠雅瑤鄉,西距融安縣城40公里,離龍勝花坪自然保護區50公里,原始林區由一條南北向、三條東西走向的山脈組成,主峰海拔高度1270米,森林面積覆蓋面積達6100公頃。原始森林、奇峰怪石、千姿百態,森林棲息狗熊、麝鹿、黑葉猴、娃娃魚、果子貍等動物和各種鳥類,境內植物區系組成豐富,種類繁多,除有國家保護的珍稀植物外,各野生名貴花卉也隨處可見,同時山內還蘊藏著山慈茹、三尖杉、紫金牛、半楓荷、全株、茅蒿等名貴藥材。
犀洲島。融安第一漂——南江漂流犀洲島樂園:距融安縣城約10公里,南江9.5公里漂流線,被譽為“融安第一漂”。樂園以休閑度假娛樂、生態郊野休閑、會議培訓展覽于一體,提供了一個匯集吃、住、行、游、購、娛的生態環境。最適合漂流時間為每年5月—7月。
長安鎮
縣城長安鎮位于縣境中西部,融江東西兩岸,分河東、河西兩片,鎮人民政府駐河西和平社區。長安鎮為融安縣城所在地,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東和東北分別與本縣的大坡鄉、大將鎮毗鄰,南與本縣的浮石鎮接壤,西和西北分別與融水縣安陲鄉、三江縣丹洲鎮交界。
全鎮轄和平、新民、新興、桔東、融江5個社區和泗朗、瑤送、安寧、木寨、珠玉、塘寨、保江、江口、尋村、竹子、祥多、銀洞、太平、大坡、小洲、河勒、隘面、木樟、大巷、新安、大洲、大樂、和寨、紅衛24個村委會, 131個自然屯,343個村民小組, 122個居民小組,現有總戶數37267戶,人口12.68萬人,其中農業人口5.33萬人,少數民族人口26853人。境內多民族雜居,有漢、壯、侗、苗、瑤等12個民族,以漢族居多,桂柳話是主要方言。全鎮耕地面積64573.1畝,其中水田41970.8畝,旱地22602.3畝。林業用地面積20290.7公頃,森林面積18615.1公頃,森林覆蓋率為68.7%。
全鎮的經濟主要是以農業和商貿為主。長安市場是全縣最大的農副產品銷售市場,還擁有桂北地區最大的綜合批發市場——融安綜合批發市場。農業以水稻、糖料蔗、桑蠶、蔬菜、水果和畜牧漁業等為主,主要農產品有稻谷、蔬菜、茶油、板栗、沙田柚、食用菌等,是縣內的糧食、蔬菜、水果主產區之一,酸菜、小洲頭菜、淮山是其名優特產。充分利用地處縣城,交通便利的區位優勢,大力發展個體私營經濟,通過引導和扶持,規范和整頓市場經濟秩序,依法保護企業的合法權益。同時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工作力度,出臺和兌現優惠政策,優化投資環境,做好服務工作,為企業排憂解難,使企業進得來、留得下、得發展。2012年,鎮內有企業10266家(個),從業人員17450人。
2012主要經濟指標:財政收入21867萬元(含上劃收入),固定資產投資累計149000萬元,人均收入5852元,八角315???? 畝,金桔10500畝,甘蔗9900畝,沙田柚2070畝,水產養殖2949畝,水稻種植56724畝,全年造林7000畝,油茶新造林1400畝。
主要榮譽:一、2012年7月1日獲柳州市委、市政府授予2006—2010年柳州法制宣傳教育先進單位。二、2012年10月獲柳州市委、市政府征兵辦公室授予全市征兵工作先進單位。三、2012年12月31日獲自治區愛衛會授予廣西壯族自治區衛生先進單位。
名優特產
小洲頭菜。融安地方傳統特色蔬菜,味道鮮美,清脆爽口,儲運方便。產于融安縣長安鎮(原大巷鄉)小洲村而得名。由于其民間腌制、加工工藝獨特而享譽區內外,久負盛名,深得人們的喜愛。小洲頭菜種植已有近100年的歷史, 2003年全面推進無公害標準化生產,2004年融安小洲頭菜標準化生產基地首批通過無公害蔬菜產地認定, 2006年柳州福民食品有限責任公司對小洲頭菜進行精加工包裝、注冊了“冠泉”牌無公害小洲頭菜,這些單位通過了農業部無公害產品認證,2012年種植面水平積670畝,產量1910噸。
淮山。屬薯類作物,又名山藥,富含淀粉。食用部分主要是地下部伸長膨大的塊根,其肉質幼嫩,香甜爽口。具有健脾、助消化、補虛勞、益氣、祛痰的功效。中藥方中常被當作強壯補品,是糧菜兼用及理想的“食補”。同時,利用其富含淀粉,加工成食用淀粉,商品價值高,深受廣大消費者的青睞?;瓷降姆N植已有多年的歷史,主要集中在長安、浮石兩個鄉鎮,面積7600畝,年總產量15200噸左右。1990年后,通過品種不斷的改良和種植技術的改進,提高了產量與質量,2006年通過農業部認證為無公害產品。2012年種植面積4609畝,產量1312噸。??
特色食尚。長安濾粉、滑滑粉、芙蓉酥、酥皮扣肉、網油燒炙、百花冬茹。
旅游。長安騎樓、大州生態度假村、泗維河風光、紅茶溝原始森林公園。
浮石鎮
浮石鎮位于融安縣城南部12公里,地屬山區,距桂林139公里、柳州98公里、融水12公里。全鎮總面積26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8萬畝,森林覆蓋78%。2012年全鎮總人口3.22萬人,境內居住苗、瑤、侗、仫佬、壯、漢等民族。浮石鎮風光秀美,水陸交通便利,通訊發達,區位優勢明顯,鎮內枝柳鐵路、306省道、209國道及村屯路網交叉貫通。全鎮轄12個村,即:浮石、長龍、木瓜、小律、起西、隘口、鷺鶿洲、泉頭、東江、六寮、諫村、橋頭,一個社區即浮石社區。
2012年主要經濟指標:工業總產值14910萬元,財政收入3364萬元,固定資本投資7.4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388元,糧食種植21540畝,甘蔗1716畝,種桑10100畝,水果8701畝,水產品954噸。
支柱產業
浮石鎮是融安縣的工業重鎮,境內有冶煉、制糖、能源、建材、化工、竹木加工等企業40多家,其中鳳糖融安制糖有限公司、桂海冶煉公司、萬德七星水泥廠、美亞水電站等大型企業均坐落在浮石,占地1000多畝的浮石工業園區正在建設當中。全鎮建有三個農貿市場,個體工商達687戶,商貿繁榮,物暢其流。
??
泗頂鎮
泗頂鎮位于融安縣東南部,距縣城40公里,是融安縣的東南門,東距桂林市119公里,與永??h三皇鄉接壤,南與橋板、沙子兩鄉交界,是兩鄉通往縣城的主要通道,西與浮石鎮毗鄰,北與大坡鄉相連,省道306橫穿境內,交通便利,地理區域優越。全鎮轄區總面積為276.2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739.3公頃。
鎮政府原所在地位于馬鞍山、白面山、蠟燭山和元寶山之間,三條溪水匯合處,故取名泗頂,意為三條溪水四座山之頂。泗頂1950年屬于融縣六區,1952年屬于融安縣六區,1960年建立新街搬遷(現政府所在地),1984年改名泗頂鎮。該鎮地屬石灰巖山區,地勢北高南低,北部多丘陵,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常年溫暖潮濕,年均氣溫17.8攝氏度,年降水量189.9毫米,土地肥沃,耕地面積1739.3公頃,森林覆蓋率53.7%。鎮內盛產竹木、板栗、柑果、香菇、木耳、薏米、筍干等經濟作物,蘊藏有豐富的鉛鋅、鐵、硫鐵、硫磺及爐甘石、重晶石等礦產,其中以鉛鋅礦儲量最為豐富,距鎮政府僅2公里駐有原省區屬企業泗頂鉛鋅礦。
現轄設9個行政村和泗頂社區,100個自然屯,100個村民小組。常住人口1.9萬人,集居壯、漢、苗、瑤、侗等民族,壯族人口占96%,為壯族人口集中居住地。是一個以糧為主,糧林礦并舉的山區鄉鎮,每隔3天為一個圩日。
泗頂鎮村(社區)。三坡村、儒南村、吉照村 、山貝村、 泗頂村、振彩村、上洞村、壽局村、馬田村、泗頂社區
2012年主要經濟指標:財政收入581.3萬元,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77.4萬元,人均收入5386元,甘蔗9480畝,竹木加工 5 家,水產養殖 460 畝,水稻種植 13500畝等。
名優特產。三坡無公害葡萄,2009年注冊了“三坡”牌葡萄商標, 2012年種植面積816畝,產量530噸。山貝蜜桔。2009年全面推進無公害標準化生產,當年注冊了“山貝”牌蜜桔商標,2012年種植面積1500畝,產量1500噸。西紅柿。以馬田村、山貝村最為出名。2003年全面推進無公害標準化生產, 2012年種植面積2600畝,產量11000噸。山貝青蒿。2012年種植面積 2670??畝,產量 450 噸。
??
橋板鄉
橋板鄉位于融安縣東南部,地處東經109°29′49″~109°38′17″,北緯24°46′13″~25°00′30″。東與永??h三皇鄉接壤,西與本縣沙子鄉毗鄰,南與鹿寨縣平山鎮交界,北與本縣泗頂鎮相連,距縣政府駐地63千米。2012年末轄橋板、陽山、江邊、二村、溫塘、古丹、下良、良老、中村、古板10個行政村108個村民小組。????
全鄉轄區總人口19821人,其中男性10856人,占54.8%;女性8965人,占45.2%;總人口中以壯族為主,達19443人,占98.1%;漢族230人,占總人口的1.1%?,幾?/span>22人,占總人口的0.11%;苗族43人,占總人口的0.21%;侗族67人,占總人口的0.33%。區東西最大距離13.5千米,南北最大距離28.5千米,總面積232.8平方千米。其中陸地231.25平方千米,占99%;水域1.55平方千米,占1%。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85人。
2012年主要經濟指標:財政收入1319.65萬元,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27億元,人均收入4567元,甘蔗1.2萬畝,竹木加工6家,水產養殖480畝,水稻種植15780畝等。
特產。西紅柿。以橋板村、下良村、陽山村最為出名。2011年全面推進無公害標準化生產,當年注冊 “陽山”牌西紅柿商標, 2012年種植面積3000畝,產量12000噸。香米。香米又名香禾米、香稻,為一種長粒型大米;系產地土壤及地下水含鋅、錳、鑭、鈦、釩、鈷、鍶等微量元素所致。2012年種植面積 10200畝,產量3686噸。
旅游。古堡遺址。為橋板村民200多年前為躲避紅頭兵的殘殺而建,從山腳通上山頂修建三道山門,易守難攻,在當時起到保護一方平安的作用。
??
沙子
沙子鄉位于融安縣東南部,東鄰橋板鄉;南連柳城縣的太平鎮;西靠東起鄉、大良鎮;北接泗頂鎮。因河床干涸沙子多而得名。
沙子鄉設有麻山、三睦、紅妙、沙子、桐木、古益6個行政村。鄉人民政府駐沙子村,距縣城長安鎮50公里。
沙子鄉面積142平方公里, 2012年末。人口13931人,其中男性7128人,占總人口的54.4%;女性6012人,占總人口的45.6%。以壯族居多,次為漢族。講壯話、客家話,通行西南官話。人口出生率為10‰,死亡率為4‰,人口自然增長率為6‰。
支柱產業。甘蔗2012年播種面積1408公頃,產量85200噸。
特色旅游。石巖屯。村寨依山而建,寨門樓古香古色;寨后石山中有走兵巖、燕子洞等10多個巖洞。洞內鐘乳石結體千姿百態;寨前有一條河從燕子洞中流出,河水清澈見底,河面有石橋,河中有魚塘;整個景區天然地形成一幅“小橋、流水、人家”的畫面,讓游客們領略到別樣的江南水鄉風光。
??
大良鎮
大良鎮位于融安縣的南部,北距縣城45公里,南距柳州72公里,全鎮總面積203平方公里,轄12個村民委和1個社區(分別為湖洞村、良北村、山口村、永安村、大良村、和南村、龍山村、新和村、古蘭村、石門村、新寨村、楊柳村、大良社區),共74個自然屯,2012年末總人口26744人。國道209線貫穿鎮轄五個村民委,交通十分便利,歷來是大良、浮石、東起、潭頭、太平等五個鄉鎮農副產品集散地,商貿活躍,市場繁榮。農作物以水稻和甘蔗為主。林業有松、杉、速豐桉,水果以柑橘、枇杷、沙田柚、葡萄為主,工業企業以方解石加工、木材加工和松脂加工為主。
2012年主要經濟指標:國內生產總值1.3億元,財政收入792萬元,固定資本投資3.72億元,人均產值18200元,人均收入6403元,甘蔗30351畝,柑橘3800畝,枇杷400畝,葡萄350畝,沙田柚300畝,方解石加工2家,水產養殖3100畝,水稻種植43010畝等。
支柱產業。甘蔗??大良鎮是融安縣第一種蔗大鎮,現有種植面積30351畝,其中2012年新種2800畝,2012/2013榨季進廠10.8萬噸。種植面積和產量占全縣的四分之一。
旅游。石門仙湖景區,距大良鎮7公里處的新和、石門兩村。景區距離三柳高速公路出口13公里、距融安縣城60公里。2008年,五位青年企業家聯合投資開發旅游規劃區的核心景區部分,4年來共投資5000多萬元,把景區打造成“一個山水洞天的瑤池仙境,一個夢幻與現實間的世外桃源,一個都市人休閑的山野驛站。2012年7月,通過了國家AAA級景區評審驗收,2013年石門仙湖景區力爭升級創建成為國家AAAA級景區 ,逐步成長為了南疆百越文化長廊中一顆璀璨奪目的旅游明珠。
??
潭頭鄉
潭頭鄉位于融安縣西南部,面積176平方公里,距柳州市77公里、融安縣城52公里,東北部與融安縣大良鎮、浮石鎮相鄰,西南部與柳城縣龍頭鎮、伏虎華僑農場接壤,西北部與融水縣和睦鎮、融水鎮交界。全鄉地勢南高北低,東西窄,南北長,形如美人蕉葉。相傳,“潭頭”二字因村莊在楊晚潭前而得名。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已有潭頭圩場的記載。清乾隆二十九年 (1764年)、道光十一年(1831年)、民國初年均屬清流鎮。民國24年(1935年)稱潭頭鄉,民國25年屬大良區潭頭與東嶺鄉,1953年屬第七區(大良區),1958年稱潭頭鄉,1959年稱潭頭人民公社,1962年屬大良區,1966年稱潭頭人民公社,1984年改稱潭頭鄉。潭頭鄉人民政府駐地潭頭村。
潭頭鄉全鄉共有大岸、培村、紅嶺、龍城、東相、西岸、嶺背、何洞、潭頭、新林、新桂等11個村民委、72個自然屯??側丝?/span>2.34萬人,有漢、壯、瑤、苗、侗、仫佬等民族,其中漢族居多,占83.2%,壯族占14.8%。土地面積176平方公里。有耕地總面積34944畝,其中水田28340畝,畬地6604畝;有山嶺坡地12萬畝,其中丘陵地1.5萬畝,
潭頭鄉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在中國共產黨、柳北人民解放總隊和柳北總隊第二大隊的領導下,開展農民運動,建立農會組織和革命武裝,打擊土豪劣坤和國民黨反動的統治,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作出了積極貢獻。1994年11月8日,潭頭鄉被柳州地區行政公署劃定為革命老根據地。革命烈士有梁林、朱世祺、莫秉凡等13名烈士。
經濟。潭頭鄉的支柱產業有水稻、糖蔗兩項,其次是林果業、畜牧業、桑蠶業、漁業;主要經濟作物有個甘蔗、蔬菜、葡萄、馬蹄、柑桔、油菜等。2012年末糧食種植面積5069公頃,總產量12707噸,糖蔗面積達19869畝,總產量72250噸,預計2012年末甘蔗總面積達1456公頃,總產量92300噸。
抗日挺進部隊遺址。莫止凡同志故居——柳北革命根據地的聯系據點,莫止凡同志故居位于潭頭鄉嶺背村北山屯,大約有110年的歷史,長約12米、寬約5米、高約5米,曾為柳北革命根據地的聯系據點。嶺背村北山屯莫氏祠堂——柳北游擊隊總部隊所在地,莫氏祠堂位于潭頭鄉嶺背村北山屯,離上述的莫止凡同志故居不到10米,建于乾隆年間,有200多年的歷史,在“文革”期間被燒過一次,但經過修復,基本恢復原來的面貌。長約30米,寬約12米,高約4米。大岸村南岸屯祠堂——融安南區抗日挺進隊部隊舊址,位于潭頭鄉紅嶺村南岸屯南邊的秦氏宗祠內。祠堂是一座三間式的建筑,磚木結構。建于清光緒16年(1890年)??谷諔馉幤陂g,融縣抗日挺進隊隊部設在此地。樓上的磚柱留有隊員的抗日歌謠墨跡,如“日冠猖狂起禍端,區區島國呈兇狂;愿我同胞齊抗戰,征兵入伍莫逃亡?!甭淇顬?/span>1940年3月15日。
??
東起鄉
東起鄉位于融安縣東南部,距縣城42公里,總面積76平方公里。全鄉四面環山,地形多為石山,呈盆地狀。耕地總面積9552.8畝(636.85公頃),森林覆蓋率84%,其中水田面積7579畝。全鄉轄5個行政村,40個自然屯,共2593戶,10372人。有壯、苗、瑤、侗、仫佬等少數民族783人,其中有仫佬族人口210人,是全縣唯一仫佬族聚居地。東起鄉曾是柳北游擊隊戰斗過的地方,是革命老區之一。 2012年,全鄉完成財政收入100.9萬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達2.1億元,實現國內生產總值 5454 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為5039元。
東起鄉是一個農業鄉鎮,農作物以水稻種植為主,種植面積在8700畝左右,總產量2968噸,近年來,大力發展原料蔗生產,現全鄉種植面積達4512畝,2012年榨季進廠量達1.52萬噸,占全年財政收入的3/4,另外速生桉、松杉等逐漸形成規模,速生桉面積2197.5畝,松、杉面積達7.5萬畝。其他主要經濟作物還有玉米、紅薯、花生、豌豆等。境內蘊藏的礦產資源主要有鐵礦、方解石等。投資4.5億元的白云嶺風力發電工程已進場開展前期工作,投入使用后,將極大增加當地經濟收入,坐落在山峰上的發電機將成為一條美麗的風景線。
旅游。銅板李花。每年到李花盛開的季節,市內外游客自駕交通工具慕名而來,2013年春,銅板屯共接待游客3000人次以上。古韻遺痕
古村——樂崗之“石頭堡壘”。位于東起鄉崖腳村樂崗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是東起一個大地主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