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貌
基本縣情
融安縣位于柳州市西北部,屬于柳州市轄縣,氣候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太陽輻射強,氣溫溫暖,雨量充沛,冬短夏長,雨熱同季。自然資源豐富,縣境內風景秀麗,水路、陸路交通便利,市場繁榮,素有“小柳州”美稱。2016年,融安縣獲評全國計劃生育協會縣級先進單位,東起鄉獲評自治區衛生(愛衛)先進單位。
【建置沿革】??漢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今縣境屬郁林郡潭中縣。三國(東吳范圍)和兩晉仍為潭中縣。南朝齊撤潭中縣置齊熙縣、齊熙郡,為縣境建制之始。南朝梁在齊熙縣地并設東寧州。隋開皇十八年(598年)改東寧州為融州,改齊熙縣為義熙縣,屬始安郡,大業初撤銷融州。唐武德四年(621年)復設融州。武德六年(623年)改義熙縣為融水縣,仍為州治,宋、元因之。明洪武二年(1369年)撤融水縣,屬融州。洪武十年(1337年)降融州為融縣,屬柳州府,清代因之。
民國時期仍為融縣,民國二年屬柳江道;民國十九年屬柳州民團區;民國二十三年屬柳州行政監督區;民國二十六年屬長安行政監督區,行政公署設在融縣長安鎮;民國二十九年屬廣西第四行政督察區;民國三十一年屬廣西第二行政督察區;民國三十八年屬廣西第十五行政督察區,行政公署設在融縣長安鎮。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仍稱融縣,縣人民政府設在融樂鎮,屬柳州專區(后更名為柳州地區)。1951年7月21日,融縣人民政府從融樂鎮遷至長安鎮辦公,仍稱融縣。1952年9月2日,廣西省人民政府下文將融縣改為融安縣。2002年12月1日,經國務院批準,柳州地區行政區劃進行調整,融安縣劃歸柳州市管轄??h人民政府一直設在長安鎮。(縣志辦提供)
【行政區劃】?? 2017年,融安縣轄6個鎮、6個鄉,6鎮分別為:長安、浮石、泗頂、大良、大將、板欖,6鄉分別為:雅瑤、大坡、沙子、橋板、潭頭、東起。137個行政村 、10個社區、2041個村民小組。
長安鎮 融安縣轄鎮。位于融安縣西部,地處平原。東與大將鎮、大坡鄉接壤,南與浮石鎮相鄰,西與融水苗族自治縣,北三江侗族自治縣交界??偯娣e292平方千米。1951年4月,轄長慶、和平、建設、新華、升平5街及水上、新民2鄉;1989年轄立新、建設、新華、和平、解放、河邊等6街和漁業、新民2個村公所;1999年3月劃城東鄉的大樂、東圩、紅衛等3個村和大巷鄉的大巷、新安、大洲等3個村歸長安鎮管轄。2005年7月行政區劃調整撤銷城東、大巷兩鄉并入長安鎮。轄塘寨、保江、江口、尋村、竹子、祥多、銀洞、太平、大坡、泗朗、瑤送、珠玉、安寧、木寨、小洲、河勒、隘面、木樟、大巷、新安、大洲、大樂、東圩、紅衛、漁業等25個村,解放、新華、和平、立新、建設、新民、新興、桔東、融江、河邊街等10個社區,149個屯,338個村民小組,100個居民小組。鎮人民政府駐立新社區。2008年5月為加強融安縣社區管理工作,充分發揮社區在改革、發展、穩定中的重要作用,促進城鎮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經政府多次的研討,反復征求社區干部和群眾意見,將長安鎮社區撤并整合。整合后長安鎮社區撤并為個5社區,即河東3個社區;河西由6個社區1個街道居委會1個村委會整合為2個社區(原解放、新華、立新、建設、和平5個社區整合為和平社區;新民社區不變);撤銷河邊街道居民委員會、漁業村民委員會。將東圩村的東圩屯劃入新興社區,原東圩村更名為和寨村。鎮人民政府駐和平社區。有壯、侗、苗、瑤、回、白、仫佬、土家等聚居民族。2006年底總人口96856人,其中農業人口58797人,少數民族人口26853人。
明朝建文(1399—1401)年間集市原設在河東,后遷至河西。時因長安酒店在此歷史最長,故名長安。明洪武二年設長安鎮巡檢司,清因之??滴跛氖辏?701)置長安鎮,稱長安鎮巡檢司(司署在大巷村)。民國元年(1912)長安鎮屬北區,民國22年屬長安區,民國24年(1935)稱長安鎮公所,民國25年(1936)屬長安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49年12月屬長安區,1951年4月起為長安鎮,1959年稱長安人民公社,1962年9月稱今名。系縣黨政機關駐地。長安鎮歷來是桂北、黔東南、湘西地區水陸交通的樞紐和物資集散地。近代為廣西四大名鎮之一,素有“小柳州”之稱。
浮石鎮 融安縣轄鎮。位于融安縣南部,距縣城12千米,地處山區。東與大坡鄉、泗頂鎮、東起鄉交界,西與融水苗族自治縣接壤,南與大良鎮、潭頭鄉毗鄰,北與長安鎮相連??偯娣e269平方千米。轄浮石社區和起西、小律、木瓜、橋頭、諫村、六寮、東江、泉頭、長龍、隘口、浮石、鷺鶿洲等12個村,133個屯。鎮人民政府駐浮石社區。有漢、壯、瑤、苗、侗等聚居民族。民國24年(1935)為安石安東聯鄉。1958年始稱浮石鄉。1959年改公社。1962年改區。1966年復稱公社。1984年撤銷公社改鎮。
泗頂鎮 融安縣轄鎮。位于融安縣東南部,距縣城42千米,地處山區。東與永??h交界,西連浮石鎮,南與橋板、沙子兩鄉相依,北與大坡鄉接壤??偯娣e281平方千米。轄泗頂社區和壽局、上洞、振彩、山貝、馬田、儒南、泗頂、三坡、吉照等9個村,136個屯。鎮人民政府駐泗頂社區。有漢、壯、侗、苗、瑤、白等聚居民族。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屬融縣思管鎮。道光十一年(1831)屬稱泗頂圩,仍屬思管鎮。民國24年(1935)稱寶興二團。屬大坡聯鄉分所。民國25年(1936)屬東合鄉。1951年屬東清區。1953年稱第六區(即泗頂區)區公所設在泗頂圩。1958年撤區并鄉時分設橋板、沙子、泗頂三個鄉,稱泗頂鄉。1959年人民公社化,政社合一,改稱泗頂人民公社。1984年撤銷公社改為鎮,故名。地勢東南高,西北低,由東南向西北方向傾斜。境內除壽局、三坡兩村屬丘陵外,余為高寒石山區。最高山為東北的黑石嶺,主峰海拔1200米。省道S306過境,里程16.50千米。
大良鎮 融安縣轄鎮。位于融安縣南部,距縣城48千米,地處平原。東與沙子鄉為鄰,南與柳城縣交界,西與潭頭鄉毗鄰,北與東起鄉、浮石鎮相連??偯娣e208平方千米。轄大良社區和湖洞、良北、山口、永安、和南、龍山、新和、古蘭、大良、新寨、楊柳、石門等12個村,76個屯,鎮人民政府駐大良社區。有漢、壯、苗、侗等聚居民族。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至道光年間屬清流鎮。民國24年(1935)屬清流鎮的安仁和良吉聯鄉公所。民國25年(1936)稱和良鄉。1953年稱第七區(即大良區)。1958年稱大良鄉。1959年稱大良人民公社。1962年稱大良區。1966年稱大良人民公社。1984年稱大良鄉。1995年撤鄉設鎮稱今名。東北部屬山區,西南部屬丘陵地帶,境內主要山峰有京都山山脈,北連東起鄉,主峰京都上海拔765.10米。主要河流石門河,流經石門、新和、永安等村。沿河有石門水庫。國道G209線過境,里程18千米。
板欖鎮 融安縣轄鎮。位于融安縣北部,距縣城39千米,地處山區。東與臨桂區、龍勝各族自治縣相依,南連大將鎮、雅瑤鄉,西北與三江侗族自治縣毗鄰??偯娣e480平方千米。轄板欖社區和里鳥、山尾、木吉、沙江、官昔、門樓、拉謝、北江、四平、馬步、東嶺、龍納、古龍、蒙村、拉叭、泗安、麻江等17村,214個屯。鎮人民政府駐板欖社區。有漢、壯、瑤、苗、侗、仫佬等聚居民族。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稱板欖村,屬長安鎮。道光十一年(1831)稱板欖團。民國24年(1935)屬安江帶安聯鄉公所。民國25年(1936)屬融縣長安區安江鄉。1953年稱第三區(即板欖區)。1958年稱板欖鄉。1959年稱板欖人民公社。1962年稱板欖區。1966年稱板欖人民公社。1984年稱板欖鄉。2001年撤鄉設鎮,稱今名。地勢東北高,西南低。有全縣最高點“廣福頂”,海拔1457.80米,黃連嶺、翁古嶺、雨花山、從白山、巖孔坳等大山在境內,海拔都在1000米以上。境內有南流入融江的浪溪江。村村通公路。土特產品有羅漢果、香菇、金橘等。工業產品主要有木制品、茶葉。
大將鎮 融安縣轄鎮。位于融安縣東北部,距縣城21千米,地處山區。東與雅瑤鄉交界,西與長安鎮接壤,南與大坡鄉相連,北與板欖鎮毗鄰??偯娣e268平方千米。轄大將社區和才妙、古營、太江、板茂、董安、瓜洞、大華、設洞、富樂、合理、雅仕、東潭、龍妙、保安等14個村,178個屯。鎮人民政府駐大將社區。有漢、壯、苗、瑤等聚居民族。民國25年(1936)稱浪保鄉。1953年屬第二區(龍妙區)。1958年稱大將鄉。1959年稱大將人民公社。1962年稱大將區。1966年稱大將人民公社。1984年稱大將鄉。2000年撤鄉設鎮改稱今名。地勢東北高,西南低,有三條大山脈橫貫鎮自北向南延伸。境內最高山為皇灶界,主峰海拔660米。由于山麓分布自然形成保江河和浪溪江兩條河流。其主要河流浪溪江,橫穿境內8個村,向西流入融江河。長板、古雅兩條公路過境,里程30千米。村村通公路。主要農作物有水稻、木薯、茶油、香杉、竹子等。主要土特產品有金桔、羅漢果。建有東潭村嫁接金桔樣板基地,有“金桔之鄉”的美譽。
雅瑤鄉 融安縣轄鄉。位于融安縣東北部,距縣城40千米,地處山區。東與永??h交界,西南與大將鎮、大坡鄉毗鄰,北與板欖鎮接壤??偯娣e252平方千米。轄福田、雅瑤、大琴、章口、黃金、冠帶、車平、蘇田等8個村,110個屯。鄉人民政府駐雅瑤村。有漢、壯、瑤、苗、侗、仫佬等聚居民族。1950年初設雅瑤區。 1958年稱雅瑤鄉。1959年改公社。1962年復稱區。1966年又稱公社。1984年重設雅瑤鄉至今。雅瑤,取名于瓦窯,因駐地原是燒磚瓦的地方得名。地勢東部高,西部低,屬土質山地貌。東部由香爐嶺,南部獅子嶺的支脈延伸全鄉,邊境上最高的獅子嶺,海拔1120米,其次是香爐嶺,海拔1152米。村村通公路。主要農作物有糧食、蔬菜等。盛產油茶、八角、竹筍、羅漢果、香菇、雜交柑等農副土特產品。工業產品主要有木制品、竹制品、茶葉1998年榮獲廣西區科學技術委員會授予“廣西科技先進鄉”稱號。
大坡鄉 融安縣轄鄉。位于融安縣東部,距縣城20千米,地處山區。東與永??h交界,西與浮石鎮毗鄰,南與泗頂鎮相連,北與雅瑤鄉接壤??偯娣e220平方千米。轄崗偉、同仕、下寨、治安、福上、福下、祿局、星上、星下等9個村,155個屯,140個村民小組。有壯、漢等民族聚居,鄉人民政府駐治安村。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屬長安鎮。道光十一年(1831)屬思管鎮。民國24年(1935)稱盤安公和聯鄉公所。民國25年(1936)稱鎮東鄉。1953年稱第四區(即大坡區)。1956年撤并鄉,把四區劃為崗偉鄉和大坡鄉。1958年政社合一,把崗偉、大坡兩鄉合并,稱大坡鄉。1959年稱大坡人民公社。1962年稱大坡區。1966年稱大坡人民公社。1984年改稱今名。地勢自東向西傾斜,屬丘陵土嶺地帶,山高坡陡,森林密布。境內有孟公、中孟公,上孟公、中都山、黑石嶺等五座大山,海拔均在500米以上。村村通公路。主要農產品有水稻、蔬菜、玉米、木薯、紅薯等。土特產品有板栗、油茶、沙田柚等。
沙子鄉 融安縣轄鄉。位于融安縣東南部,距縣城50千米,地處石山區。東與橋板鄉交界,西與大良鎮、東起鄉接壤,南與柳城、鹿寨兩縣相連,北與泗頂鎮毗鄰??偯娣e142平方千米。轄麻山、三睦、紅妙、沙子、桐木、古益等6村。48個屯,93個村民小組。鄉人民政府駐沙子村。有漢、壯、苗、侗等聚居民族。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至民國23年(1934)屬思管鎮,民國24年(1935)稱大平聯鄉公所。民國25年(1936)稱永清鄉,1953年屬第六區(即泗頂區)。1958年撤區并鄉稱沙子鄉。1959年稱沙子人民公社。1962年屬泗頂區。1966年屬泗頂人民公社。1969年稱沙子人民公社。1984年改稱今名。地勢北高南低,中間平,東面為石灰巖山地,西面為土質山地丘陵。全鄉呈一條帶狀的山?,為廣西四十八?地區之一。西面以四盤嶺、尖峰嶺、桐木嶺和木諫嶺為界山。桐木嶺主峰海拔773米。村村通公路。主要農作物有水稻、玉米、黃豆、花生、桐油、甘蔗等。礦產以硫鐵礦為主,產地桐木村下膽屯的西口嶺一帶。
橋板鄉 融安縣轄鄉。位于融安縣東南部,距縣城63千米,處礦區。東與桂林市永??h交界,西與沙子鄉相接,南與鹿寨縣接壤,北與泗頂鎮毗鄰??偯娣e238平方千米。轄橋板、良老、陽山、江邊、溫塘、古丹、下良、二村、中村、古板等10個村,114個屯,124個村民小組。鄉人民政府駐橋板村。是壯族聚居區,講壯話,通行西南官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叫富祿鄉,中華人民共和國后改稱橋板鄉。1955年上半年屬桂林地區百壽縣(今永??h)所轄,下半年劃歸融安縣泗頂區,其中陽山、二村、溫塘、古板及良老等大隊分別從永??h、鹿寨縣劃歸融安縣。1958年稱橋板鄉,1959年稱橋板人民公社,1962年稱橋板區,1966年稱橋板人民公社,1984年改稱今名。為廣西四十八?邊緣。地勢地貌特點是高寒石山區,有小盆地,自然石灰巖溶洞較多,可供灌溉水庫12座,受益灌溉面積達70%。村村通公路。主要農作物有水稻、玉米、黃豆、花生、西紅柿等。礦產以鉛鋅礦為主,已開采礦點有古丹、乾旺、土草弄,以及屯秋、沙嶺鐵礦等。
潭頭鄉 融安縣轄鄉。位于融安縣西南部,距縣城52千米,地處丘陵。東與浮石、大良兩鎮交界,南與柳城縣接壤,西北與融水苗族自治縣毗鄰??偯娣e176平方千米。轄大岸、培村、紅嶺、龍城、東相、西岸、嶺背、何洞、潭頭、新林、新桂等11個村,73個屯,180個村民小組。鄉人民政府駐潭頭村。有漢、壯、苗、瑤、侗等聚居民族。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道光十一年(1983)、民國初年均屬清流鎮。民國24年(1935)稱潭頭鄉。民國25年(1936)屬大良區潭頭與東嶺鄉, 1953年稱第七區(即大良區)。1958年稱潭頭鄉。1959年稱潭頭人民公社。1962年稱大良區。1966年稱潭頭人民公社。1984年改稱今名。地勢狹長,屬丘陵地帶。村村通公路。經濟作物以糖蔗、果蔗、杉松、高竹、桑蠶、巨峰葡萄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北山村曾是地下黨柳北游擊隊活動根據地。
東起鄉 融安縣轄鄉。位于融安縣東南部,距縣城31千米,處石山區。東與沙子鄉交界,南與大良鎮接壤,西北與浮石鎮相連??偯娣e79平方千米。轄安太、紅日、長豐、崖腳、良林等5個村,41個屯,70個村民小組。鄉人民政府駐紅日村。有漢、壯、侗、仫佬等聚居民族。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屬思管鎮的東鄉峒。道光十一年(1831)屬思管鎮,民國24年(1935)屬德里聯鄉公所,民國25年(1936)稱東起鄉, 1953年稱第五區(即東江區)。1958年稱東起鄉。1959年稱東起人民公社。1962年與東江、浮石三方合并,改屬浮石區。1966年稱浮石人民公社。1969年復稱東起人民公社。1984年改稱今名。東起的“東起”二字緣起于,當時東起鄉南始英村經東鄉、長壽一直管至安太、起西一帶,取南部東鄉和北部起西的頭一個字為名,故名。地勢狹長,西面環山,地形兩頭小,中間形成一個小盆地。村村通公路。1995年榮獲柳州地區授予“體育之鄉”稱號。1997年11月28日被確定為解放戰爭革命老區(柳署函[1997]23號)。(縣民政局提供)
【地理位置與面積】融安縣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北部,地處東經109°12′52″~109°46′43″,北緯24°45′31″~25°34′39″。東面和北面與永福、三江、龍勝、臨桂等縣(區)接壤,西面和南面與融水、柳城、鹿寨等縣毗鄰。融安縣行政區域面積2900平方千米。融安縣地形似腿狀,南北走向長89公里,東西寬44.5公里??h境地勢東北高西南低。東北部屬中山、低山及丘陵地區;東南部為巖溶峰林洼地和巖溶峰叢谷地;西南部多為巖溶孤峰平原;西北部為融江河谷小平原??h境地質構造可分為褶皺和斷層兩個部分;地貌大致可分為中低山陡坡地貌、低山緩坡地貌、巖溶峰叢地貌、沉積平原地貌等幾種類型。邊界處多為高山險嶺,由北部板欖鎮的仙人塘山開始,按順時針方向圍繞邊境的山峰依次為仙人塘山-雄雞山-布龍界-貓頭頂-雨花山-翁古頂-從白山-廣福頂-三陽頂-九峰山-大木界-七星頂-香爐嶺-老山-獅子嶺-黑石界-十二瓣山-波有嶺-九頭山-北寨大山-觀音山-狀元山-紅巖山-東嶺-大壺嶺-牛欄山嶺-古邦嶺等。其中東北部的雨花山-翁古頂-廣福頂一線為融安縣和龍勝各族自治縣的分界線;東部的三陽頂-九峰山一線為融安縣和臨桂縣的分界線,龍貢嶺-七星頂-香爐嶺-獅子嶺-黑石界-十二瓣山-波有山一線為融安縣和永??h的分界線;南部的九頭山-北寨大山-觀音山-狀元山一線是融安縣和鹿寨、柳城兩縣的分界線;西部的紅巖山-東嶺-大壺嶺-古邦嶺一線是融安縣和融水苗族自治縣的分界線;西北部的仙人塘山-雄雞山-布龍界-貓頭頂一線是融安縣和三江侗族自治縣的分界線。